用ChatGPT控制NPC,行动逼真如正常人!斯坦福谷歌新研究炸场
研博论文

用ChatGPT控制NPC,行动逼真如正常人!斯坦福谷歌新研究炸场

萧箫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放任25个AI共同生活,他们竟然模拟起了人类的行动! 不仅像人一样起床、刷牙、吃饭、睡觉,还会被迫“出门打工”,甚至在闲暇时分一起庆祝节日。 这一切,来自斯坦福和谷歌的一项新研究—— 他们做了一个很新的实验,创造了25个AI NPC,每个NPC都有不同的身份和行动决策,并让它们在一个沙盒环境中共同生活,背后依靠ChatGPT大模型来完成行动决策。 结果发现,这些AI NPC不仅会像人一样生活,如作家就去写作、店主就去经营商店,而且他们彼此之间还会发生交互,甚至产生对话: 研究一po出就爆火,宾大沃顿商学院教授Ethan Mollick表示: 这些行动相比“角色扮演”,更像是正常人类会做出来的行动。 OpenAI科学家Andrej Karpathy更是直呼“这让开放世界游戏相形见绌”: 所以,这个研究究竟构建了一个怎样的“AI社会”? 当AI玩起模拟人生 从Demo展示来看,这25个AI有着不同的身份、性格和年龄: 他们会在一个共同社区中生活,这些社区的构造非常详细,包括居住区、大学、公园、咖啡厅等: 可以看见,每个AI都有自己的基础行程,包括起床、洗漱、吃饭、睡觉等,根据不同的身份设定,又会做出不同的行动,共同维持社区的运转。 其中,Demo中的emoji简单代表了AI正在进行的操作,如收发信件和吃饭: 但在这其中,也会有交互行为产生: 用的也不是AI的语言,而是人类说话的方式: 不仅如此,这些相互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AI,甚至还能听取人类玩家的要求,并采取对应的行动。 例如论文作者提到,他们以人类的身份告诉其中一个AI NPC,希望在社区举办一个“情人节派对”的活动。 没想到,这位AI NPC不仅热情地答应了作者们的请求,自发开始组织起这场活动,包括时间地点和到场人物等: 看到这里,已经有网友表示“太疯狂了”—— 对于玩家来说,相比遵循步骤,以后在游戏中可能真的需要去说服NPC或思考并采取行动,才能完成任务。 还有脑洞大开的网友想到了更加“邪恶”的玩法: 想象你杀死了一个NPC,然后坐车回到城市,看着他们为他举办葬礼…… 那么,这些AI究竟是如何自发行动,构建起一个自运转的AI互动社会的呢? 用大模型控制行动决策 具体来说,斯坦福和谷歌分两步让AI们采取行动、与其他AI发生交互。 第一步,是构建各种各样的AI“人设”,并让他们做出符合设定的日常行动来。 这里我们以其中一个AI角色John Lin为例,在Demo中可以找到他的设定列表。 可以看见,他的设定非常详细,包括基础信息(姓名、年龄、位置、时间),注意力设定(视野范围等),个人情况(性格、家庭背景、工作等)。 以此为参照,这位名叫John Lin的AI就能形成每天固定的生活习惯,包括早起例行洗漱,然后上班,最后回家睡觉。 但在他的生活过程中,必定会与其他AI沟通、或是遇到新人,于是—— 第二步,就是要让AI人设对外界环境和其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产生交互。...
ChatGPT时代的来临:影响与反思
研博论文

ChatGPT时代的来临:影响与反思

从5月19日起,美国地区的iOS用户可在手机和iPad上免费下载和使用ChatGPT,意味着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ChatGPT每次升级都引发巨大舆论震荡,其速度远超过去20年的消费级互联网应用。尽管有些人担心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有人认为它将带来更高效的生产力。
打开ChatGPT|起底ChatGPT团队:90后挑大梁,关键技术核心人员是华人
研博论文

打开ChatGPT|起底ChatGPT团队:90后挑大梁,关键技术核心人员是华人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ChatGPT近来炙手可热。业内除了对这一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本身关注外,也十分好奇这一现象级产品的开发团队——OpenAI公司。 这个所谓的AI“梦之队”成员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在全球大型语言模型创新技术领域如此独领风骚?近日,智谱研究联合 AMiner 发布的《ChatGPT 团队背景研究报告》显示,该团队规模不足百人,平均年龄为32岁,“90后”是主力军。团队中,共有9名华人,其中5人在中国内陆高校读完了本科。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并不一味强调高学历,其成员并非“清一色”的研究生学历,而是本、硕、博人数相对均衡。总体上看,OpenAI的显著特征是成员年纪很轻,华人员工抢眼;学历背景豪华,同时崇尚创业;业务聚焦技术,而且积累深厚。 ChatGPT项目团队不足百人 其中有6人毕业于中国高校 根据OpenAI官网显示,这是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非营利机构,团队规模仅87人。其中包含公司联合创始人Wojciech Zaremba在内,共有研发人员共77人,占比达到88%;另外还有4人产品人员,和6名其他岗位人员。团队中,华人员工共有9人。 在团队年龄构成上,20至29岁的成员有28人,占全体成员的34%;30至39岁的共50人,占61%;40至49岁的3人,无50至59岁年龄段的成员,60岁以上的有1人。经计算,该团队平均年龄为32岁。 由此可见,“90后”是ChatGPT团队的主力军。这些在业内还经常被认为是研发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事实上完全可以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且引领了当前的大模型技术的创新风潮。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专业性极强,但在ChatGPT团队并非“清一色”研究生学历,而是本、硕、博人数相对均衡。统计显示,团队中本科学历有27人,25人为硕士研究生学历,28 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为33%、30%、37%。 从团队成员毕业高校分布看,斯坦福大学校友最多,共14人;其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10人;第三是麻省理工学院,共7人;清华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列第7名,各有3人。 值得注意的是,团队中有6人曾毕业于中国高校,其中5人本科就读于在中国内陆高校。他们中有3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各有1人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台湾交通大学。他们在中国的顶尖高校本科毕业后就赴海外深造,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然后加入当地的创新型公司。 超8成成员来自科技巨头 还有11人为应届生 OpenAI凭借ChatGPT一炮而红,让不少人认为科技巨头们只能望其项背。事实上,其成功的背后,科技巨头们也有自己的贡献。 报告显示,ChatGPT团队成员中的81%都来自外部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优步、英伟达、微软,甚至百度都曾为该团队输送“血液”。此外,还有11名成员以应届生的身份加入团队,他们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哈佛大学。 从成员职位构成看,和大多数互联网科技公司不同,OpenAI并未配备如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除了技术与产品之外的职能人员,而是选择了高度聚焦于技术研发。 团队虽小,也有人事变动。到目前为止,ChatGPT团队已离职员工有4人,其去向分别为Alignment Research Center、DeepMind、Github和Gretel.ai,均为具有创新潜力的创业公司或机构。 以CodeX项目为基础 重要技术贡献者仅11人 ChatGPT是OpenAI在大型语言模型领域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果。 报告显示,与ChatGPT相关的先前关键技术项目有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人类反馈强化学习)、GPT1、GPT2、 GPT3、CodeX、InstructGPT、webGPT等7项。 统计发现,ChatGPT项目的相对重要的贡献者有11人,其中有2人参与了其中4项关键技术项目的研发,另有9人参加了其中的3个关键技术项目研发。值得注意的是,华人欧阳龙是InstructGPT论文的第一作者,也是RLHF论文的第二作者,为这两个关键技术项目的核心人员。 在上述7大技术项目中,ChatGPT团队成员参与人数最多的是CodeX项目,共有22人,占总团队人员总数的25%;其次是webGPT和instructGPT,共有9人;第三是GPT3,共有6人。可见,ChatGPT团队成员在生成式预训练语音模型领域有较深厚的技术积累,四分之一的团队成员曾参与过同样基于GPT3的CodeX项目的研发经验,这为研发ChatGPT打下了坚实基础。 举报/反馈
AI论文检测的滥用:教授草率判断引争议
研博论文

AI论文检测的滥用:教授草率判断引争议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教授因利用ChatGPT判断学生论文是否存在AI生成的嫌疑,引发学术界争议。学生们则认为这种做法过于草率,应使用更专业的AI工具进行检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在使用同样的方法查询教授2021年发表的论文时,也得到了系AI生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