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关键词:AI时代,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创新能力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在人工智能时代 wave 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新的时代对于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它所需要的是人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单一的分数追求。人才培养的方式可能会因此而发生重大的转变。

近期,《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审Dr.魏和北京大学教授魏坤琳在招商信诺人寿教育节期间,特约出现在《中国经营报》触角零观教育直播节目中。他们在节目中明确指出,低层次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那些具备高度综合能力的人才却是无法被替代的。

魏坤琳目前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为了适应AI时代的来临,培养人类的最强大脑,我们需要重塑教育体制。”魏坤琳说。

低维度工作会被取代

《中国经营报》:有人说人工智能开启了人类从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的进化,有一些职业将被AI取代,是不是有一些能力也已经不重要了?比如说计算能力,孩子教育不再需要特别强调计算能力了?

魏坤琳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一些能力可能会逐渐被淘汰,甚至不再需要。在这些能力中,简单重复的任务可以被自动化技术所取代,这类任务包括一些基础的认知能力。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曾经有一门较为容易就业的专业领域,那就是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核心任务在于对财务报表进行整理和核实,确保各种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能够得到准确反映。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软件来处理这些事务性工作,使得原本需要人工进行的繁琐计算变得可以由AI来完成。因此,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难以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会计都能顺利地找到新的工作。有些会计可能会继续留在职场,他们将不再局限于记账和核算,而是更多地参与到公司的日常运营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司的运作方式,他们需要掌握企业战略,并学会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成为一名称职的会计,还可能成为公司中的财务专家。

《中国经营报》:很多跨国企业的CEO是财务专家。

作为一名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文章写作高手,我想就魏坤琳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她指出,真正的高效知识掌握并不仅仅是数字的熟练处理,更包括商业逻辑、数理逻辑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在她看来,这正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缺乏的。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处理数据,却忽视了对整个商业环境的理解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以会计行业为例,虽然所有的会计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但是仅仅满足于这一基本技能并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相反,那些能够理解和运用先进科技、拥有高度智能化能力的会计人才将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也不仅仅局限于会计行业,而是适用于整个社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些重复性、低认知维度的工作很可能会被自动化系统取代。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必须做出调整,更多地关注那些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领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操作层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注重的是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对于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战略眼光则关注不足。这就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学术道路上一路前行,培养他们的战略思考能力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经营报》:是不是和记忆力相关的晶体智力,更容易被取代?

魏坤琳: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不要把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分开来看,因为它们组合在一起才会形成所谓一个聪明的人,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因为我们如果剥离掉知识,你流体智力算什么?好多人片面地理解了大脑的能力,他说现在记忆不重要,需要的是创造。没有记忆哪来的创造?你必须有一定的存货,有存储的知识,才能在那个基础之上创造。

我举个例子,你看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在乎创新,创新的话,你就发现越来越需要一些高科技的人才,但是这些高科技的人才通常都是,读了个本科硕士、博士,在某个专业钻进去。他钻进去什么意思呢?他学的时候肯定不是去在提升他的智商,因为我们成年以后智商基本上稳定,他学这些是学他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不是晶体智力?只有有这个知识基础了,理解了这个东西,才能够谈创新,创新不是说,OK,你就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瞎想、空想就会有创新,你是建立在你对知识有结构化的理解以后才能够谈创新。

《中国经营报》:AI时代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很多人担心我们与硅谷之间的创新能力的差距。

魏坤琳:我不认为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弱,我也不认为只有硅谷才创新,我自己就是海归,我在美国待了十年,我做的工作也是做创新的工作,我不觉得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低,我们首先要把这个理念给去掉。我们创新能力是可学习的,创新完全可以通过理性智力学到,它是思维技巧而已,仅此而已。

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对创新能力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足够聪明,我们能创新,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事物还有别的可能性。

我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在过去这一二十年有非常长足的进步,你可以说深圳就是中国的硅谷,你可以说上海就是中国的硅谷。在这方面我对中国还是比较有信心,唯一提醒的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开放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而不是收紧思想。中国人足够的聪明,创新我可以学习,现在世界又是平的,我们不要人为地制造信息的壁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释放中国的创造力,我们不怕这个时代。

AI 将是创造力的最佳考官

《中国经营报》:这种深入思考的不可替代性,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教育,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变革?

魏坤琳:我们要回到教育的本质去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帮助我们适应未来的能力,去独立生活,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意的能力。教育的职能,不是分数。

无论是什么专业,你都要开始思考你学的这个专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它运行的逻辑是什么,它有哪些地方可以被提升,哪些地方可以通过你的创意被改进,哪些地方是我们认知的空白可以被填补。假设你是个创业者,哪些是我们这个社会的Bug,漏洞,这个漏洞弥补了,你的创业就会成功。因为需要思考底层逻辑,你越来越需要对很多事物有全局的了解,有抽象的理解,能够有创意地想到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能力永远不过时,但这个其实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本质。

《中国经营报》: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很多教育机构禁止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反过来看,如果ChatGPT可以替人类写这部分作业,我们还要在学习这部分技能上浪费时间吗,因为有人工智能可以替我们做了?

魏坤琳:我很担心AI对教育的冲击。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行当,有一些行当的变化是特别快的,但恰恰有一个变化特别慢的行当,就是教育。教育变化有多慢呢?小学的、中学的同学上一堂课是45分钟,这45分钟居然用了快100年了,德国是现代教育的先行者,他们就设定了45分钟,现在还是45分钟,就是不变。

我现在特别想做一个研究,咱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还能不能够保持注意力45分钟,我怀疑这一点。为什么教育现在变化得这么慢呢?它变得慢当然是因为它有它的特点,因为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怕随便改一下,可能造成它很难预计的后果,因为教育有点像是人类灵魂,或者人类大脑的工程,它是个改造工程,它怕改,所以它变得慢。变得慢就会造成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AI这个时代来得太快。

你可以看到,教育体系比较挣扎,你看意大利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禁止ChatGPT,然后有些教育机构就说,赶紧禁止ChatGPT给他们做作业,干什么事,教育想的第一步就是防御。

所以,整个教育制度实际上在防御当中。我说在中国的教育特别还有一点,就是它还承载了一个人才选拔的功能,就是分数导向,分数导向跟能力导向其实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因为孩子时间只有这么多,分数导向越多,能力导向就会越少,它有时候会重叠,但是重叠的部分在“鸡娃”的社会影响下,我觉得重叠越来越少,完全是为了分数而分数。

《中国经营报》: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与教育培养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魏坤琳:现在ChatGPT来了,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提问题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抽象思维能力、全局理解事物的能力、刨根问到底的能力,就是追寻各种规律的能力,保护他的好奇心,这些东西是我们在AI时代在乎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恰恰是不好用标准考试来衡量的能力,非常不好意思,如果你要衡量的话,你要重新修改教育的底层设计。可能很多人没有体会到,我们当老师的其实要出考题,出考题的时候我就想,我出这个考题要难度适中。适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能够把孩子区分开来,不至于太难,到时候全挂了,大家都挂的时候也不好区分;太容易造成大家分数都特别高的时候,我这边也不好区分,难度适中实际上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要有区分度。但是,又得公平,又得标准化,这些特点一加到一起,就造成了他根本就没法去衡量我刚才关心的那些能力,什么理解能力、创造力这些东西,它就没法衡量,这是教育体制、教育体系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到AI时代被放大了,以前还好一点,大家按部就班就这样,现在AI时代只要这些能力,但是你偏偏不考这些能力。那应该怎么办呢?

所以,这才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当然,我相信其他人会比我更担心,就是真正做教育学的人。我只是站在一个大学老师的角度,我已经看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能对我们国家而言、对我们民族而言是个很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是全球竞争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是不是能适应这个时代,直接影响我们的国家能不能适应这个时代。

《中国经营报》:创造力很难用分数去衡量

魏坤琳:对的。创造力很难被打分。我们看过体操竞赛,体操比赛是不是找人打分?其实人打分并不一定比机器打分好,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专家去打分是最好的。创造力心理学的很多测量其实是专家打分,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东西专家看一看,是不是足够的新奇,我们专家打分。

但是,这就造成一个问题,我们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为什么不让专家打分呢?因为打不过来。每年高考人数1000万人,你不能搞1亿人去打分,一个打分还得多个人看。

所以,你可以想象这个困境在什么地方,就是教育制度承载了要去做人才选拔的功能,人才选拔又特别依赖标准考试,保证公平,保证效率。我要想衡量的能力又没法用标准考试,这个中间有没有一个折衷的方法,有没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比如说,创造力和理解能力能不能够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考核?又比如说,考卷实际上是自适应的,其实心理学有这样的衡量方法,就是你在电脑上考试,根据你这道题答题的方式和正确程度,电脑程序会决定下一道题是什么问题。心理学是可以这么干的,我们叫自适应测试。连续问几个问题之后,我就知道你的认知的深浅程度。

《中国经营报》:提出这个考试模式,有可能大家摸索出来一个题库,大家去刷这个题库,到最后得到一个高分。

魏坤琳:放心吧,那个题库没有,这种自适应的考题测量的是人的真正能力,如果你用题库能够刷到这样的能力,证明你真正有这样的能力。

我的意思是说,AI时代,未来极可能孩子要应对的时代跟我们应对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他们需要的能力的组成完全不一样,传统上定义的标准化的考试可能会不适应这个时代,这是个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因为评价标准的修改相当于把整个系统推倒重来,但是这个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我们想这个教育体制,它不光是有一个制度,有考核,它重要的是我们有几百万、几千万的教师在里面,这些教师并不一定能够适应这样的时代。你想想一般教师的知识结构,怎么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把所有教师的观念提升到适应这个时代的这个水平?极其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制度难改,教育体制的任何改革难改,当然AI时代已经到了,我们也知道要什么能力,我们就看未来什么样子吧。

(校对:颜京宁)

AI时代教育变革:低维度工作将被取代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