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快上车!大学教授要求用 ChatGPT 写论文被华谊老板“摸胸抱”,离婚后的杨颖,如今过得怎样
本科论文

大学生快上车!大学教授要求用 ChatGPT 写论文被华谊老板“摸胸抱”,离婚后的杨颖,如今过得怎样

整理 | 屠敏出品 | CSDN(ID:CSDNnews) 新 AI 工具 ChatGPT 的到来,正在教育圈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教授们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不近日,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创业与创新的资深教授 Ethan Mollick 发表了一篇长文呼吁,让学生拥抱 ChatGPT,也可以使用 ChatGPT 写论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经过事实核查从而能够很快理解 AI 的准确性和偏见问题。 反其道而行:使用 ChatGPT,大学生快上车! 作为大学教授,这一不走寻常路的举措,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毕竟此前据调查显示,美国 89% 的大学生在用 ChatGPT 做作业。当时的这个结果让很多教育界的高校老师都感到头疼,来自弗曼大学哲学助理教授 Darren Hick 也曾发文斥责,「ChatGPT 都成学生的作弊神器了,这让我感到极度恐惧。」 为了让学生能够潜下心踏踏实实地学习,国内外多所学校发布相应应对措施,如美国纽约市教育部宣布,纽约市的学生和教师,无法再在教育部设备或互联网上访问 ChatGPT;斯坦福研究人员推出了 DetectGPT,便于检测出 AI 生成文本;,明确禁止在港大所有课堂、作业和评估中使用 ChatGPT 或其他 AI 工具…… 可以说,ChatGPT 诞生的近三个月间,尤其是老师群体反对的声音颇为强烈。Ethan Mollick 如今的做法,似乎在反其道而行。 不过,在 Ethan...
上银基金一周早知道|ChatGPT带动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无间》陆风身世揭晓,闪官撒谎陷害陈浩民,牧溪鹤会相信吗?
研博论文

上银基金一周早知道|ChatGPT带动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无间》陆风身世揭晓,闪官撒谎陷害陈浩民,牧溪鹤会相信吗?

主讲人介绍 纪晓天 上银基金权益投研部研究员   普渡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擅长产业趋势研究,把握产业前沿动态,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美护。于2020年6月加入上银基金。   一、上周市场概况   上银基金表示,上周(2.6-2.10)A股维持震荡,小盘股表现依然优于大盘风格。上证指数周跌0.08%,深证成指数周跌0.64%,创业板指数周跌1.35%。上银基金表示,上周表现较好的行业主要有综合金融、建筑、房地产、电子,表现较弱的是汽车、煤炭和有色。   二、重点关注   1. 工信部等八部门: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力争达到1:1   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23-2025年,建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新增公共充电桩与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例达到1:1。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包括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机场等领域用车,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达到80%。   上银基金表示,国内市场充电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为521万台,车桩比为2.51。上银基金表示,相比于新能源车总量,我国充电桩数量明显不足,近年来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和地方已积极出台一系列产业鼓励政策,切实推动充电桩的高效建设和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首次提出“一车一桩”目标,在国家“一车一桩”目标指导下,国内充电桩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3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有望达到811万台,2025年有望达到1660万台,2022-2025年期间的CAGR有望达到47.15%。   2. ChatGPT交易热点分析   据上银基金介绍,2022年11月30日开放注册后,ChatGPT用户数在5天内即突破了100万,之后日峰值请求数达到数亿级别。由于庞大用户群涌入,ChatGPT甚至一度宣告宕机。同时,ChatGPT已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议员国会讲稿,更直接登上了学术论文一作。1月25日,美国众议员杰克奥金克洛斯在众议院宣读了两段由ChatGPT生成的讲稿,他的工作人员表示,这是首次由AI捉刀代笔的讲稿在美国国会被宣读。此外,在线课程供应商Study.com一项针对1000名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已经有超过89%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家庭作业,48%用ChatGPT完成小测,53%用ChatGPT写论文。而在去年12月发布的一篇雷帕霉素抗衰老应用的论文中,ChatGPT就曾被列为一作,一度引发业内争议。   上银基金表示,科技巨头争相布局智能聊天机器人,2023年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爆发年。国内兔年春节期间,ChatGPT关注度进一步攀高,微软在1月23日宣布对ChatGPT开发商OpenAl进行一项为期多年、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以加速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微软计划迅速推进ChatGPT商业化,将其整合进旗下Bing搜索引擎、Office全家桶、Azure云服务、Teams聊天程序等全线产品中。此外,BuzzFeed宣布将与OpenAI合作,拟使用ChatGPT帮助内容创作;亚马逊已在多种工作职能中使用ChatGPT,包括编写代码等;谷歌也已正视ChatGPT带来的竞争,年内,谷歌将发布自有的ChatGPT产品,名为Sparrow。随着深度学习模型的不断完善、开源模式的推动,上银基金表示,这有望进一步拓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商业落地,2023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链有望加速发展。   人工智能是现阶段计算机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上银基金表示,从营收看,A股人工智能板块的营收从2018年的175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21亿元,从营收占比看,人工智能板块在计算机板块总营收中的占比从2018年的34.4%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53.9%,2022Q3进一步提升至54.7%,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市场规模和带动相关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050亿元和21077亿元,2020年-2026年CAGR有望达到25.0%和24.4%。   国内外科技公司加大人工智能布局。上银基金表示,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人工智能有望成为科技公司新的增长点,深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AI通用技术平台和服务)、服务于供给侧的toB产业,成为各大科技公司布局人工智能的主要策略。上银基金介绍,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产业链的整体协同和共享资源以换取效益的整体提升,AI、大数据、云计算、芯片是未来产业效益提升的关键底层技术,这些基础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和数据资源,将连接起B端企业的各个产业“要素”和“环节”。上银基金表示,在人工智能布局方面,国内科技公司中,BAT三家所占市场份额最高,并各有所长。国外科技公司中,谷歌、微软、亚马逊都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API和开源框架,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知识图谱、搜索等几大类。   三、上银基金每周一图|基因测序仪的发展现状   基因测序仪是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的基本工具,在生命科研、精准医疗等方向不可或缺。上银基金表示,一个国家的大规模基因数据对国家数据安全、影响力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测序,主要是指对目标DNA片段碱基排序顺序测序。上银基金表示,以人类为例,人类细胞中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数量约2万个,仍有大量未直接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这些DNA片段的排序在遗传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上银基金表示,从终端应用领域看,基因测序应用在医疗领域和非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又可分为科研级应用、临床级应用和消费级应用。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医院、基因测序服务机构、科研高校、科研实验室、制药企业、司法鉴定机构等。   上银基金表示,基因测序技术终端应用广泛,从科研服务到临床应用,从肿瘤诊疗到感染病防治,基因科技的商业化场景层出不穷,且技术的发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很强的跳跃性,这将有助于提升市场对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耗材的需求。根据MarketsandMarkets数据,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仪器与耗材市场规模39亿美元,2025年有望达114亿美元,2019-2025年市场规模CAGR20%。上银基金表示,其中,中国基因测序仪器及耗材2019年市场规模42亿人民币,2025年有望达133亿人民币,2019-2025年市场规模CAGR21%,与全球市场规模增速相对一致。   上银基金表示,2005年起,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又称一下代测序技术)逐渐成兴起,NGS技术是对传统Sanger测序技术的革命性改变,可一次对几百万到几十亿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上银基金表示,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通量高、准确性高等优势促进了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从数十万美金降低至数百美金,从而促进基因组学的临床推广。该技术的出现给生物学领域带来新的突破。   上银基金表示,基因测序仪的高技术壁垒,源自各板块集成以实现快速稳定数据输出的综合技术壁垒。上银基金表示,基因测序仪的核心是可以实现稳定快速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实现DNA聚合、DNA提取富集、光电技术等各板块技术的突破,并实现良好的集成。以华大智造的基因测序为例,其流程包含DNA单链环化、DNB制备、规则阵列芯片和DNB加载、cPAS测序、二链测序、算法识别等步骤,所涉及技术包括但不限于DNA扩增、半导体精密加工、DNA聚合、高分辨率成像、软件分析等。仅在DNA聚合一个板块,便需在上万个酶突变体中筛选得到最优秀的测序酶,缩短生化反应时间。上银基金表示,这对公司的研发实力、综合实力均有较高要求。   目前,上银基金表示,基因测序设备及耗材市场主要被Illumina等海外龙头占据,根国内基金测序设备制造商的招股书数据,上银基金介绍道,2019年,前三大基金测序设备制造商的全球市占率分别为74.1%、13.6%、3.5%。海外龙头作为全球基因测序龙头,在测序技术、数据积累、渠道等方面均形成较高壁垒。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测序仪长期被海外龙头垄断,价格高昂、条件苛刻限制了我国基因测序行业的发展。2014年,海外龙头核心试剂耗材价位大幅提升,导致我国下游测序服务商毛利率大幅下滑,倒逼国产企业寻求上游创新。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管理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行业、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表现,也不作为基金未来表现的承诺。
论文的科技与狠活?国内期刊发声明:不得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突然发生一阵眩晕,几秒钟就好了,是什么原因?医生告诉你真相
期刊论文

论文的科技与狠活?国内期刊发声明:不得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突然发生一阵眩晕,几秒钟就好了,是什么原因?医生告诉你真相

ChatGPT近期大火,这款能写代码、修复bug、写工作周报的聊天机器人已经被大学生盯上,有消息称,如今已有不少学生拿它来代写作业、代写论文、甚至去参加远程考试。 据外媒,为应对生成式AI给学术界带来的冲击,美国各地的教授和学校管理人员正开始对课堂进行全面改革,例如:重新设计课程、增加口试、用手写论文代替打印论文、使用AI探测系统。 出于对学习负面影响的担忧,纽约市教育部已经颁布了“ChatGPT禁令”,禁止老师和学生从学校的网络和设备上访问ChatGPT。 纽约市教育部发言人Jenna Lyle认为,ChatGPT的负面影响超过了积极因素。 日前,国内也有期刊宣布,论文写作不得隐瞒使用ChatGPT情况。 据微信公众号“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月10日消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说明提到,暂不接受任何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例如:ChatGPT)单独或联合署名的文章。在论文创作中使用过相关工具,需单独提出,并在文章中详细解释如何使用以及论证作者自身的创作性。如有隐瞒使用情况,将对文章直接退稿或撤稿处理。对于引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的,需请作者提供详细的引用论证。 2月11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也发布相关声明,建议作者在参考文献、致谢等文字中对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如:ChatGPT等)的情况予以说明。 潇湘晨报记者骆一歌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ChatGPT:大学生论文助手还是作弊工具?
本科论文

ChatGPT:大学生论文助手还是作弊工具?

天目新闻记者陈棠棣报道,近日ChatGPT成为热议话题。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在期末论文中使用AI,甚至有的让它做法律试卷。专家沈爱国和张家华认为,一旦国内放开,ChatGPT将在大学内遍地开花,对学生的论文产生极大冲击,老师可能难以察觉。但他们也指出,ChatGPT并非完全无助于教育,如用于搜集资料,可减轻学生工作量。如何应对ChatGPT的挑战,当前教育界需思考。
AIchat风靡校园,未来专业选择会受其影响吗?
本科论文

AIchat风靡校园,未来专业选择会受其影响吗?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ChatGPT探讨学术问题,甚至使用它来编写代码和完成命题作文。随着大学生对AI的认识加深,会否影响其专业选择尚待观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热门专业,主要源于神经网络的发展。尽管ChatGPT可以辅助法学专业学生分析案例和查找资料,但其完全替代律师行业还不太可能。ChatGPT在语言类任务上具有明显优势,但要成为律师还需更多信息法和经验。同样,ChatGPT在金融行业也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如评估借贷风险和预测借款人还款能力,但仍不能替代全部金融行业从业者。
原创
            ChatGPT对学术期刊影响如何
期刊论文

原创 ChatGPT对学术期刊影响如何

原标题:ChatGPT对学术期刊影响如何 2022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了全新聊天机器人模型,究其本质,这是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作为一款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在经历了技术不断迭代完善后,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显示,2023年1月,美国89%的大学生注册并使用ChatGPT做作业,一度风靡全美校园。ChatGPT非常“聪明”,可以像人一样聊天,甚至能完成诸如写邮件、翻译、编代码、写论文等工作,尤其是撰写论文功能。据媒体报道,有国外大学生借助ChatGPT完成的论文获得了授课老师的最高评价等级。另据测试,由ChatGPT撰写的论文摘要和内容甚至“骗”过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可见,未来ChatGPT会对学术期刊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国内学界、期刊界已经启动了有关ChatGPT主题的学术研讨,甚至有期刊已经发表有关此类主题的论文。笔者认为,学术界将继续关注ChatGPT类工具与科研深度融合的趋势和特点,而其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也会继续引发讨论与思考。 ChatGPT引发热议 一石激起千层浪,ChatGPT发布和应用的消息传到国内,在学术期刊界引发热议。大部分学者对ChatGPT持欢迎态度,认为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当然,这部分学者也担忧学生群体尤其是研究生会利用这种工具撰写课程或毕业论文,进而引发学术不端、研究能力下降等问题。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对ChatGPT“过度关心”,他们认为一些学科学术研究的个体性、创造性等特征突出,ChatGPT不大可能会创作出此类论文,即便写出来了,也很容易分辨。 有期刊对此非常关注,据悉已有国内核心期刊明确表态不接受ChatGPT类工具署名文章,使用ChatGPT类工具须详细说明,否则将予以退稿和撤稿处理,但多数期刊都没有采取实质行动。虽然目前ChatGPT没有开放国内注册使用,但多数期刊人开始思考、观望和权衡如何应对ChatGPT类工具。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必然会与当下的场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连接,正如大型检索工具的发明一样,其衍生的学术数据库强烈冲击着期刊界。之前类似“纸版刊物要消失”的论调让出版界“瑟瑟发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纸本刊物确实消失了很多。随着诸如ChatGPT类工具对中国用户开放以及国内类似产品的开发,未来学术期刊将面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普遍的人机协同和更复杂多元的写作伦理、科研伦理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课题。虽然目前这类工具还不是特别完善,期刊界还有时间予以观望,但如何应对以及这类工具对期刊影响几何等,都是期刊人必须要思考的。在国内某门户网站发布的ChatGPT新闻跟帖中,有人认为,如果ChatGPT可以撰写出完美的学术论文,那说明撰写学术论文的价值不大,可以消失了;如果不能,那说明撰写学术论文还有价值,ChatGPT取代不了人类。ChatGPT确实可以起到试金石的作用,倘若学术论文价值不大,真的可以用机器代替人类的话,那么期刊和论文的命运注定是消失;如果不是,那么期刊人真正要思考和要做的,就是如何应对ChatGPT。进一步地说,ChatGPT促使人们对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进行反思。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目前学术论文数量很多,但其中的创新性成果少之又少。在海量的学术论文背后,我们看到很多低水平、不断重复的科研成果,对科研创新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在ChatGPT不断学习、进化的情况下,其“创作”的学术论文水平达到或超过学术研究的平均水平时,学术界应当有所反思。 警惕ChatGPT类工具不当使用 适值ChatGPT引发热烈讨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新版《学术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2—2022)。其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是:“对某个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后,记录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及结果,用于进行学术交流、讨论或出版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材料。”根据定义,ChatGPT应用空间广泛,可以帮助人们做到包括且不限于收集资料、拓展视野、忠实记录等,但核心的内容,即进行科学研究或生成核心观点等是ChatGPT无法取代人类做到的。这类工具只能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整合、优化,不能进行创新性研究。所以,对于期刊和期刊人来说,大可不必担心ChatGPT会“抢饭碗”或导致期刊萎缩。相反,正是由于ChatGPT类工具的出现,今后更需要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人对论文进行更加细致、专业的评阅和筛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期刊和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反而更重要了。有国外期刊提到可以给予ChatGPT署名权,笔者认为大可不必,从法律角度看,署名权意味着可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使相应的民事权利,机器人显然既不可能也不可以,作者说明使用情况即可。 真正需要担心和应对的是ChatGPT的不当使用,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开放注册,但根据国外大学生的使用情况看,未来人机协同进行科研创作或将成为主流。笔者认为,就工具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主要看如何使用。所以,ChatGPT不应是一些人眼中的“洪水猛兽”,应该倡导合法合理使用ChatGPT。针对目前学术界、期刊界的痛点议题,笔者认为不当使用ChatGPT包括且不限于剽窃、欺骗、篡改等,尤其是不能助长学术不端致使学术失范事件的发生。 另外,对ChatGPT不当使用可能会使人类产生技术依赖,进而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和学术品质。学术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调查研究、分析资料、总结撰写论文等。论文是最后成果的呈现,如果我们借助ChatGPT越过这些过程直接得到“成果”,那么可能会导致学术失范,出现“机器越来越‘聪明’,人类越来越懒、越来越笨”的局面,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将会被消解。 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标准 如前所言,一旦ChatGPT开放国内注册或类似工具涌现,将引发人机协同和复杂多元的写作伦理、科研伦理以及其他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课题,这不是学者个人和期刊界可以应对的。当务之急,是要对ChatGPT类工具进行广泛深入持续的研讨,对其可能产生的法律、伦理、学术规范等问题进行研判,进而有效应对。 就技术本身看,ChatGPT类工具仍在不断迭代进化,一旦非常完善,将会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的部分工作。既然如此,怎么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使用了怎么标注,等等,这些特定的问题都需要有特定的规范标准。如果各个期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极有可能会引发学术生态紊乱。正如部分学者所言,即便有期刊明确表示禁止使用ChatGPT类工具,但作者一旦使用,期刊和编辑如何鉴别,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对这一问题,与其一味地封堵,不如积极疏解、引导作者合法合理使用此类工具,并予以标注,逐步达到学术规范要求。 制定相关规范标准,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导向。首先,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工具的发明,理应为学人、学界造福,而不是相反。ChatGPT类工具应为学术繁荣发展、期刊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其次,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增强学者的科研能力。合理运用这类工具,可以深度推进人机协同,解放科研工作者,从而产出更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最后,制定规范标准应有利于构建积极、健康、活跃的学术生态。如果工具使用不当,引发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问题,必将危及学术生态。所以,应着眼于为学人提高福祉水平,防范技术工具的无序扩张。比如,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分级开放权限,对于研究生群体,可以限制或禁止使用;涉及敏感主题,予以限制性回答或警示;涉及学术研究前沿领域的回答,予以保留记录,以备未来查询;等等。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防止非法不当使用工具。 目前,国内学界、期刊界还没有受到ChatGPT的明显冲击,但仍须未雨绸缪。我们不必“妖魔化”或过高估计ChatGPT,但应积极思考和应对。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教育》编辑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