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引发的AI热潮:中国如何接招
研博论文

ChatGPT引发的AI热潮:中国如何接招

本文介绍了美国科技初创公司OpenAI旗下的智能聊天工具ChatGPT在两个月内用户破亿,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AI热潮。ChatGPT作为一种引领未来的技术,引发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讨论。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与ChatGPT仍存在显著差距。为此,代表们和建议者们呼吁加快我国认知智能大模型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同时,应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加速我国认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研发和升级。
ChatGPT现象:人工智能热的过度解读
研博论文

ChatGPT现象:人工智能热的过度解读

ChatGPT 的火爆程度引起了全球关注,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对其做出高度评价,我国各大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布局。然而,ChatGPT 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回答所有问题、访问量过大导致系统崩溃等。不过,ChatGPT 背后的 OpenAI 公司选择在今年 11 月底推出它是明智的选择,因为预计它将对微软的商业体系产生巨大的增益,以及竞争战略上的重大机会。
ChatGPT背后的柯洁式绝望:人类创造性的大数据拟合
研博论文

ChatGPT背后的柯洁式绝望:人类创造性的大数据拟合

本文讨论了中国市场ChatGPT概念火爆的现象以及背后的技术和哲学问题。文章指出,尽管ChatGPT在财务分析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但其背后是基于大数据的拟合,这引发了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和AI未来发展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到,中国在AI领域的投入产出排名全球第二,有两家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此领域表现优秀。最后,作者认为百度有望在未来出现类似ChatGPT的技术。
「人汽」ChatGPT带来的兴奋、恐慌,以及如何影响汽车业?
研博论文

「人汽」ChatGPT带来的兴奋、恐慌,以及如何影响汽车业?

作者:宋家婷 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和互联网诞生。那么,它到底能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迭代都会引起人类的兴奋与恐慌。 就比如突然火出圈的ChatGPT,给忽起忽落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赛道又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与人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 ChatGPT从去年11月底上线后,两个月累计用户就超过了1亿,被称创下了互联网最快破亿应用的记录。 连比尔·盖茨都忍不住点赞,说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和互联网诞生。紧接着微软发布了整合ChatGPT的新版Bing(必应)搜索引擎,这使得微软市值一日之内高涨了800多亿美元。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则似乎就在等这一声枪响。短短几天时间里,百度就宣布类ChatGPT工具“文心一言”下个月将对公众开放,阿里巴巴也确认阿里版聊天机器人ChatGPT正处于内测阶段,腾讯混元AI大模型团队更已推出相关模型并应用于内外业务。 然而事实证明,心急火燎地搭概念车也是会翻车的。谷歌紧赶慢赶的Bard首秀就因回答失误而丢掉了千亿市值。 一个聊天机器人何以令全球巨头们如临大敌?它对各个行业又有什么实际的影响? 我们不是技术专业人士,但作为科技的创造者,人类的头脑自有了解新知的能力,正如美剧《纸牌屋》中一句经典台词:Hunt or be hunted,想要不被机器敲掉饭碗,普通人还是要抢先一步多学习,至少在被人类自己发明的对手彻底奴役之前,要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是的,未必能赢,但要打持久战。 不是“新物种” 有点好笑的是,令巨头们人仰马翻的ChatGPT并不是什么“新物种”。它属于AIGC(AI-Generated Content)的一种形式,即利用人工智能来生成内容。 AIGC去年8月就火了。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数字艺术家竞赛上,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AI绘画作品获得数字艺术类别冠军,当时引起了颇大争议。 自此,AI作画一跃成为2022年新风口。其背后的技术就来自于DALL-E 2、Stable Diffusion等AI模型。包括在中国,科技爱好者们已经利用这些工具描绘出不少堪比大师级的画作。 ChatGPT的出圈原理同样如此,其背后的核心技术来自于人工智能。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研究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中间经过几起几落,关键在于技术追不上人脑思考的蓝图,直到2010年代才又开始兴起,而这得益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海量数据,云计算则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 ChatGPT正好赶上了人工智能复兴的好时光,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到Transformer算法——后者正是ChatGPT的核心技术之一,来自于谷歌2017年提出一种采用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 相较于此前流行的CNN(卷积神经网络)、RNN(循环神经网络)等模型,Transformer大幅提升了模型训练的效果,在语音、图像方面的性能也相当优异,在此基础上Transformer不断迭代,并最终形成了今天可以与人类流畅对话的ChatGPT。 表面上看,ChatGPT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人,但是,它“类人化”的解题能力确实令人吃惊。 正如微软CEO纳德拉所言,加入ChatGPT功能的Bing不仅仅是一个搜索引擎,更是一个答案引擎。这相当于给搜索引擎装上了火箭,其它巨头怎能不慌? 对于普通人来说,ChatGPT的优势在于,那些原本挺高的门槛突然被拉低了。比如绘画、学术、游戏、音视频等等,但是,这可能是一柄“双刃剑”。真正的原创者怎么办? 革谁的命? ChatGPT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也因它被视为“内容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革命”。在对大量的文本数据集进行训练后,ChatGPT可以输出复杂的、类人的的作品。 目前已知的AI创作包括生成文字、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尽管时有出错,但是,国外已有大学生拿来写论文并通过了MBA课程的期末考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说斯坦福为此专门开发了一个detactGPT来识别AI写的论文。《自然》杂志今年1月也宣布将人工智能工具列为作者的论文,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这说明ChatGPT的“类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扩展到AIGC领域,AIGC已被视为是继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之后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以AI作图为例,目前已经渗入到文化、游戏、传媒等工作场景了。 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一部分工作的确会被取代?似乎也不必急于悲观。 要知道,ChatGPT并非首个“内容工具人”。实际上,七八年前人工智能的上一次波峰,就有过一次大浪。 当时,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大小巨头们也都曾推出写作机器人,还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集中展示过“秒级”出稿效率,但是,不久后都归于沉寂,原因在于,只有人类特有的思维和情感才能生产出有人情味的作品,才能更符合受众的期待,写作机器人只是没有感情的“填空机器”。 同期产品还活跃在一线的只有微软小冰。但是,几经迭代的小冰系列经不仅仅局限于写作机器人身份,它在AIGC赛道已经拥有包括虚拟歌手、虚拟主播等多重身份。 因此,再强大的AI现在也还复制不了人脑的创造性。即便是ChatGPT,给出的答案也参差不齐,它既能写出一份像模像样的论文,也会因知识盲区而出现“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情况,而这对于学术研究等严肃领域是致命的。 当然,较之科幻电影里与人类争夺世界的机器人,ChatGPT无疑是谦逊的。在《时代》杂志与ChatGPT的对话中,它表示:“尽管我很先进,但我仍然只是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没有和人类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们和人类一样,这可能会导致对我们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或误解”。 它还学会了甩锅。针对普通人担心的失业问题,ChatGPT在领英上写道: AI不会取代你。一个使用AI的人将取代你。 说到底,跟人类竞争的还是人类自己。 如何影响汽车业? 毋庸置疑,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对于文化、艺术、传媒行业的冲击是肉眼可见的——我们姑且不论它的创造性、个性化以及伦理性,然而,当它落地到实体经济中,又有何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