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18博士之家学术午餐会第十六季第3期(总203期),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新闻传播学院311举行。本次学术午餐会主讲嘉宾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慎老师,讲座主题为“ChatGPT与未来传播——传播学研究的前沿认知与思维跃迁”,我院胡翼青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一、对传播学的前沿认知】
讲座伊始,周老师简要介绍了ChatGPT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我们该用怎样的思维与认识来拥抱新技术”的问题。周老师结合了自己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习经历,分享了自身对传播学的前沿认知。
认知1:对媒介的再认识
周老师首先谈及了“跨学科”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为我所用”,并且能够把不同的人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反学科的交流。接着,周老师对“媒介·媒体·模态”进行了区分。他通过“可穿戴设备”的小故事分析了媒介的介质,并给予媒介新的解读。
认知2:媒介经营与管理
周老师通过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课程设置、管理机制提出自己想法,认为媒介经营既是公益性的,也是商业性的。科研与经济并不是两张皮,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层面更好地融合,这就需要新的学科文化,避免“只会写论文不会下工厂”,传播在行动与改变中彰显出其生命力。
认知3:传播的属性与作用
周老师指出应该重新唤起对于传播学媒介技术属性的认知,收回被抢占和挤压的学科阵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科技加速发展与融合,正是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的黄金年代。传播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传播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需要有自身的“强基计划”。作为传播学者,要更有学科自信地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再度发言”,并为全球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传播学解决方案。
在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再认识以后,周老师提出传播学乃有“我”之学,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传播直觉与审美,并以此底层思维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介技术相互碰撞与不断校正。
【二、如何建构自己的博士研究】
讲座的第二部分,周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经历及对传播学的认知是如何反映在博士论文的写作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中。
他首先提出其博士论文与自己传播学的认知是一脉相承的,处于自己的传播大逻辑框架之中。接着周老师通过一个“金字塔”图做了详细解释。金字塔的顶端是“世界问题”,比如无贫困、零饥饿、气候问题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世界问题上全球“一团乱麻”。而我们如何解决这个世界问题,需要“解决方案”,但其中的公益项目、创业项目往往会使我们陷入“项目疲劳”。金字塔再下一层是提供解决方案的“解决者”。在这样的场景中,周老师将这种“解决者”称为“公共人”,将“解决者精神”称为“公共精神”。世界问题层出不穷,深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如何可持续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周老师提出,我们要有“解决者精神生产引擎”,不断地去生产“解决者精神”,而这个看不见的引擎是深深扎根于传播学范畴之中的。周老师还以博士后期间所做的人工智能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的赋能效用研究为例,继续阐述传播的技术属性与全球功用。
周老师在讲座中鼓励大家形成自己的传播学,并以积极拥抱的姿态,独立思考的能力,技术社会的关怀以及主动作为的精神引领对于媒介发展。
【三、对ChatGPT的理解】
讲座的第三部分,周老师对时下火热的ChatGPT问题进行了探讨。周老师认为GPT具有断代的意义,它在产生新文本间性上具有断代的意义。我们要对关键技术进行理解才能实现重构,周老师从ChatGPT的认识论基础,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词嵌入(Word Embedding),位置编码(Posi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