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题:ChatGPT, 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智能, 问答

666AI工具大全,助力做AI时代先行者!

在 ChatGPT 正逐渐成为“搜索”的同义词的今天,你只需提出一个问题,就能得到“无所不能”的 ChatGPT 的回答。然而,正确地提问和人机交互的能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最终的答案。事实上,有人甚至预测,在未来,与 AI 对话的能力将成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优势,其重要性将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遇到一些看似愚蠢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例如,“若每个人仅有一位贴心的伴侣,而这一伴侣是通过随机分配的,那么这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当宇宙不再扩张,一位驾车前往宇宙边缘的人需要多长时间?”以及“两个情侣需要持续亲吻多久,才能使嘴唇消失?”等等。这些问题或许看起来有些荒谬,但对于我们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来说,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并拓展思维的边界。

在ChatGPT还没有为你逐字逐句地解答各类看似荒谬的问题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位NASA的前科学家,他在不辞辛劳地从事着一项独特的工作,那就是回答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发生的无厘头问题。这个热衷于技术的宅子名叫兰道尔·门罗,他创建了一个名为xkcd.com的科普漫画网站。身为物理学专业的他,对科普工作充满热情,他会花费数小时的时间来研究并解答读者们提出的各种奇怪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被他戏称为“令人担忧”。然而,在门罗眼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不会被轻易地贴上“愚蠢”或“莫名其妙”的标签。尽管许多问题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似乎不可能实现,但他仍然会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计算和解答。现在,这些问题和解答已经整理成了一本书,名为《what if》(《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让全球的读者都有机会一窥这些奇特的假设问题以及同样奇特却又有趣的解答。

《What If》中文版出版品牌的编辑在阅读这本书时,曾尝试向人工智能助手ChatGPT请教书中的某些问题。然而,他们发现ChatGPT给出的答案并未达到门罗在书中所展示的解答的精确度、详尽性和满意度。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门罗的表现更为出色,他似乎成为了应对各种“异想天开”问题的最佳人选。

门罗的存在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担心人工智能会取代我们的工作?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在 ChatGPT 时代的背景下,科普的重要性又如何体现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what if 2》的译者、 《流浪地球 2》的科普顾问以及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老师进行了交流。

兰道尔·门罗:用胡思乱想解构科学

苟利军

以下为采访实录:

36氪:您是经由怎样的契机接触到《what if 2》这本书的翻译工作的?

作为一名有丰富翻译经验的article writing高手,我有幸参与了一本引人入胜书籍的翻译工作,该书的主题涉及诸多领域,与另一本著作《人类知道的太多了》颇为相似。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what if》虽然探讨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在回答问题时,采用的是作者门罗独特的逻辑方法,这并非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在我完成《人类知道的太多了》的翻译之后,与我一同工作的译者们邀请我参与《what if 2》的翻译工作,这使我得以深入了解这本书的翻译过程。

36氪:作者在其他采访中曾表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通常都要费很大功夫,甚至花费好几个小时查资料做研究来解答,您觉得作者如此认定这些提问很重要、愿意花费很多精力来回答问题,甚至为此专门写一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可能会面临各种无法解答的疑问,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问题或许显得荒谬可笑,因此我们常常选择沉默。然而,《门罗的思维魔方》一书中,作者对于这些看似难以回答的问题,却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和解答。这主要是因为,这些问题所蕴含的价值,往往在于激发我们的思考和探索。我们知道,书中的许多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解答起来非常困难。但是,门罗的回答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问题,也可以通过科学原理来进行解读。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不仅让读者得到了知识的补充,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因此,我认为,《门罗的思维魔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更是一本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提高我们思维能力的书。无论我们面对何种问题,都应该像门罗那样,勇敢地去探索,去寻求答案,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36氪:我们知道现在有ChatGPT这样的大规模数据训练出来的AI模型,有人会说在将来计算能力会变得不再重要,因为计算机肯定会比我们算得更快更准,而作者门罗在书中的一个主旨思想似乎是一切皆可计算、用计算的方式可以回答人们的各类问题。您认为在ChatGPT和算力大爆发的时代,如门罗这样的将很多问题诉诸计算也很擅长计算和解答问题的人,还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吗?

苟利军的角色定位是具有现实价值的,但在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上却存在一定的难度。举例来说,《what if 2》这本书中的许多设想和问题对于ChatGPT来说可能都过于遥远。我认为ChatGPT在想象和创新方面相对较弱,因为它主要依赖于海量的数据来进行学习,所接触到的都是人类认为有可能的情况。而对于那些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ChatGPT可能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它并不是这类事件的优先处理对象。考虑到ChatGPT的主要目标是为初学者提供解答,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它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36氪:可能情况的确如您所说,因为未读在前段时间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将其中的一些问题输入进ChatGPT的话,很多时候ChatGPT给出的答案并没有门罗书中解答的那样细致和精确,这是否可以证明我们人类暂时还不用担心被ChatGPT取代?

苟利军:的确是的,我觉得现在我们暂时不用担心,因为就目前而言,门罗在书中所做的主要是用所谓的开脑洞的方式来解答问题,而ChatGPT所做的和门罗所做的是不太一样的,它仍然是一个类似于大量学习的过程,它学习的主要还是传统的知识,但是门罗所做的是对原来我们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想象的事情,通过运行一些计算来进行解答。这样的工作创意成分很大,而ChatGPT生成答案的创意部分则没有这么大,它仍然是在现有的知识体系之内去学习一些所谓新的知识。

36氪:您认为像门罗写的这本泛科普类的书籍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苟利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意义还是所谓的开脑洞,让我们看到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的结果是非常有趣的,因为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看到所谓传统的科普内容了,但是门罗所传授给我们的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在这里主要是开脑洞的方式,让我们看到科学的魅力。

36氪:这本书让人感觉到门罗是一个精通各门学科的全才,是否像他这样的人最适合面向大众进行科普工作?在科普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苟利军:其实科普是个很广的范畴,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门学科吧。我之前和作者门罗本人接触过,他是个稍微有点内向的人,所以门罗是不太频繁做演讲的,但是他非常适合做另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将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或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来解决——在这方面他是非常擅长的。而演讲也是科普的一种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让他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对于门罗这样的内向的人来说,写书或许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媒介,是适合他的最好的科普方式。我们也看到他将自己擅长的方式做到了极致,毕竟他写的这几本书让大家都非常喜欢看,而这是非常难的。所以科普工作中最重要的或许便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科学理念和科学信息传达给大众接收。

36氪:《what if 2》书中的问题都很天马行空,有些甚至有些无厘头,而作者的解答虽然充满趣味,但很多时候也涉及各类专业的科学知识比如各类公式,即使作者已经用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作和讲解了,但其中一些知识仍是有些门槛和理解难度的,您建议普通读者应该怎样来阅读这本书呢?

苟利军:我觉得的确是这样,因为这本书涉及到很多科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每一个没有相应科学储备的人都能立即读懂,但是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看懂的。我认为读者在第一遍看完这本书之后可能还是需要反复来回顾本书,我们会说所谓的好的专业书籍以及好的教科书是需要反复来看的,而其实对于好的科普书,我们也需要用同样的态度来反复研读。比如可以借助于其他资料,对于小朋友来说,也可以借助于其他成年人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本书。

36氪:我们知道您也担任了《流浪地球2》的科普顾问,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具体为本片提供了哪些科普知识?

苟利军:《流浪地球2》的故事背景是,地球即将被太阳的氦闪所淹没,电影中的氦闪要发生在100年后,但其实这也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现实中可能要在5、60亿年之后才会发生这样的氦闪——所以这就有点像门罗这本书中所做的一些假设了,这些假设的问题都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他对这些不太可能的假设所做出的回答却是非常有趣的。在电影中我们本来是想要炸毁月球的,因为地球要去进行流浪,但是因为操作失误,月球开始朝向地球坠落,所以我们当时就计算了一下坠落时候的这种轨道,以及要想个什么办法把月球给摧毁掉,最后我们想出的是,用在月球上安放一些核弹的方式将它摧毁掉。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在太阳风暴爆发的时候,月球和地球上的反应这种科学知识背景,比如在月球上的场景是把月尘吹得特别高——虽然我们知道这种场景不会真实发生,但是为了表现太阳风暴到达月球表面的这一情节,最后就设计出了把月球尘土打起了10多米高的这种场景。尽管在这一续集电影中关于天文的成分不是太多,但是在涉及到一些天文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如果主创们有什么疑问我们就会帮他们解答一下。

36氪:在您看来,在这类科幻作品中,“虚构”与“保持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苟利军:这就涉及到“常识”的概念了,比如我们都知道在地球上走的时候不应该飞起来,那如果你在一个电影中看到人在地球上走着走着飞起来,你就会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即使片子做得再好,一旦你有了这种不真实的印象的话,对片子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了。所以虽然科学家在片子中不是主要的参与者,但他们起的作用是让与科学有关的部分尽可能地符合科学和具备真实性,可以说科学家的角色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所谓的科幻片来说。我记得2014年的《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吉普索恩,他写的一本书叫《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他在书中提到了,电影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可以被分为3大类:一类是科学本身;一类是介于科学和幻想之间的,也就是未被验证的科学知识;而最后一类就是纯粹的幻想。对于幻想部分当然可以根据现有的东西来大胆地想象。而比如说对于黑洞,我们不仅是知道的,而且是可以看到的,那它就是科学知识本身;再比如虫洞这个概念,我们在理论上是得到了,但是对于“它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它可以说是未被验证的、介于科学和幻想之间的部分;再一类比如“高维空间”这种概念,就纯粹是幻想了。所以一般科幻电影中涉及的科学知识,都可以分为这三大类。

36氪:我们如今身处的这一ChatGPT热潮中,大家都似乎更加热衷于讨论技术带来的便捷和好的方面,而倾向于忽略人工智能技术有缺陷和有风险的那部分,您认为在类似这样的新兴技术走向大众的过程中,科普工作的使命应该是什么?

苟利军:科普工作的目标是让大众了解科学的知识性,那ChatGPT一方面是可以方便我们,因为比如有些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是不容易搜索到的,而ChatGPT可以帮助来回答疑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ChatGPT可以减轻对知识的搜索难度,它也可以帮助到科普者,并加速科学知识的传播。但是在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的时候,还是不能完全依赖于ChatGPT,因为它的真实性很难保证,在面对过于深入的问答的时候,ChatGPT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而科普者需要将真正正确和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大众。

36氪:有人说在ChatGPT时代,对于普通人来说,“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苟利军:其实一直以来,提问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不论是在科普过程中还是在科学研究里,提出一个好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门罗在这本书里对这些问题的展示和回答,以及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提问的鼓励,就有点像科幻小说一般,把一种如今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假设和问题放到了现在来探讨,最终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答案,而这一过程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兰道尔·门罗:用胡思乱想解构科学

书名:《what if 2: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又来了》,作者:【美】兰道尔·门罗,译者:邓舒夏 / 尔欣中 / 苟利军,出版方:未读

举报/反馈

兰道尔·门罗:用胡思乱想解构科学

AI时代,拥有个人微信机器人AI助手!AI时代不落人后!

免费ChatGPT问答,办公、写作、生活好得力助手!

搜索微信号AIGC666aigc999或上边扫码,即可拥有个人AI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