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开年以来,最火的新闻莫过于ChatGPT了,发布仅3个月,就一路狂飙,目前更新到的第4个版本,号称:
“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和人类相当,可以五分钟内写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瞬间修改好1万字的程序文档中的bug,重点它本身并不只是从网络上搜寻、复制一篇文章,而是重写——如果你想,还能给你无数篇,直到你满意为止。”
甚至前不久发表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一篇文章称,一位大学教授证实曾发现一个学生用ChatGPT写的哲学论文是班上质量最好的。
无疑,每一次的更新都给教育界带来了一拳重击,AI持续地取代人类工作,也让不少家长担忧,面对无法估量的未来,我们所谓从9年级,甚至8年级就开始的“留学早规划”是否早已过时?美国大学如何看待此事,未来申请是否会发生巨变?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社会?
“美国教育界并没有太多反馈,也可以说,教育界影响不了ChatGPT的发展”
“未来纯理工科孩子会被淘汰,文科将成为学生抢申的专业”
“ChatGPT只是个开始,超人类主义才是未来”
面对AI的“威胁”,佳桥教育创始人张晨语出惊人。
张晨
AIC佳桥教育创始人
VVIP学术顾问 终审委员会成员
张晨8岁就与父母移民美国,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政治学专业,创办佳桥19年来,帮助中国学生斩获29个哈佛、54个普林斯顿、79个芝加哥大学、27个耶鲁、98个哥大、34个麻省理工、24个斯坦福、79个宾大、83个杜克offer……
滑动看佳桥教育榜单
他自己对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本就有深刻的认知,他的学生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不少人正在引领世界发展的领域工作,我想关于ChatGPT引发的教育地震,以及未来教育的走向,让他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在上周二晚上10点,我拨通了越洋电话,一个多小时的沟通,我持续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科技暴击”……
*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ChatGPT只是开端,
超人类主义才是未来
ChatGPT发布之初,我就接到不少家长咨询,想了解美国大学对此的看法,会不会进行限制,以此判定我们的申请规划要不要变,换什么专业未来才不会被淘汰等等。
我的回答是:
“
不会限制,而且美国大学对此其实也没有太多发言权,因为在美国,推动科技发展的不是教育,而是企业。
在美国任何一家大型公司,即使是一个藤校毕业生,刚去的第一年重心都是培训,可能有3个月,6个月,甚至12个月,你在大学学的知识等到毕业大部分都不是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必须接受企业的内部培训。
IBM曾经做过一个研究:
在1900年的时候,人类知识的翻倍速度是每20年翻一倍,而到2020年的时候,知识翻倍速度变成了每12小时翻一倍,而且知识量越多,未来翻倍速度越快,相比之下,教育更新的速度几乎就是在一条平线上产生微小的波动,教育完全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一切来的太快,根本无法阻挡。
但我也必须承认,一些工作确实会被替代,毕竟企业要的是效率,但是教育并不会被取代,只是会有更高水平的要求。
未来社会,很可能会出现“一台100寸的电视可能只需要100美金,但是好的教育却可能要花费100万美金”的情况。
而且这个未来并不遥远,以目前的预测速度来看,一个现在9年级的孩子,等他大学毕业,大概2030年左右,一半人脑+一半科技的超现实主义很可能就会实现,也就是我们说的——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那时候的人不需要再辛苦地去学习微积分之类的专业知识,直接从网上下载即可。
如果你还记得去年Elon Musk的脑机实验(将机器与猴脑进行连接),你就会发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而且美国不少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中都开始加入neuroscience(神经科学)的知识,或者biological(生物学)的知识等等,可见他们已经开始为超人类主义做好准备了。
未来,已来。
19年送800+学生进入藤校,
为什么他们可以不惧未来?
听到“未来已来”这四个字,不少家长开始有些恐惧,焦虑,不知道该如何辅导孩子。
但是在佳桥,19年来我们帮助无数学生进入藤校,虽然他们毕业后分散在各行各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惧未来。
原因就是在我们的规划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是我们顾问的一种基本素养。
比如来自哈佛大学的四川男孩Jerry,疫情之下选择休学创业,创办的始祖科技获得前百度总裁陆奇博士的投资,服务包括西门子、中国建材等全球近百家企业。而他本人也在22岁之际,荣获“全美华人30岁以下青年精英”。
他不仅是个敢于梦想、敢于实现的孩子,更是一个心怀社区的孩子,他高中就读于UWC波黑,可能是世界上离难民营最近的一所学校。
在高中期间我们建议他做关注社区的项目,当时的他就决定与朋友一起去帮助塞尔维亚的难民,并在学校的支持下一共众筹到3000欧元。当时校长亲自当司机,开了12小时的大巴车,把14个同学送到塞尔维亚,给难民搭建照明系统,送去卫生用品。
△“整个难民营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左),Jerry在帮难民营安装电线(右)
他的高中毕业旅行更是从欧洲骑行80多天,4000多公里,穿越欧亚八国骑行回国,并将募集资金全部捐赠给母校UWC。
△Jerry骑行抵达哈萨克斯坦
还有从范德堡到哈佛再到联合国的Jane,从高中开始就对教育很感兴趣,尤其是关注教育平等问题,因此她从本科开始,就坚持做service活动,相当于志愿者活动,比如去一些低收入邻居家庭帮那边的小朋友做课后辅导,或是在当地的NGO(非政府组织)实习。
而今的她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这里就像一个巨大的世界关系网,可以帮助她汇聚全世界最顶尖的专家,并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资源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范德堡到哈佛再到联合国的Jane
还有从深外到杜克的Sherry,虽然申请时候以理工科为主,但是我们建议她文理兼修,最后她在杜克大学完成了计算机科学和视觉艺术(荣誉学位)双学位,2015年以一名软件工程师的身份加入加州硅谷甲骨文公司(Oracle),2018年又进入脸书(Facebook)负责站点内容质量监测工作,服务全球24亿用户。
谈及科技行业的工作要求,她明确表示,
“从事高精尖的科技行业工作,看似好像只需要科技方面的技术,其实真正想在这些行业走的更远,很多软性的实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比如:跟人沟通的能力、组织项目的能力、倾听别人的能力。我刚进入这个行业,作为初级软件工程师,技术能力是最重要的,但是随着职业发展、职位晋升等,同事间的沟通能力、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就更为重要。”
△工作之余,Sherry经常出没于音乐厅、练舞房和网球场,或是驰骋在旧金山郊区的盘山公路上,有时也会舒服地宅在家弹钢琴、读书
科技越发展,文科生越吃香?
以上几个故事只是佳桥万千学生中的缩影,但通过这几个案例,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到底什么才是适应未来的好的教育,以及什么样的孩子才能真正适应未来。
那就是心怀社区,具备同理心和爱的能力的孩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曾与微软亚洲的前首席执行官进行过交流,我们都认为未来教育会回归到一个特别原始的概念——育人,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好的性格、人品、艺术素养等,让孩子拥有同理心以及爱的能力,并具备创造性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教育心灵(heart),因为头脑(mind)在未来已经不需要教育了。
那对于现在学生的留学规划有什么参考意义?
其实很简单,从家长层面来讲,不要总盯着排名,盯着一些申请中的小事,那都是我们规划范围内的内容,把学生送入他们梦想中的学校本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历年的成功案例也可以佐证我们的实力。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带孩子看世界,让他们去关注这个世界,哪怕只是自己周围的社区,你要学会在乎人,爱这个世界,从而产生passion(热情),产出更多带有人文关怀的、创造性的东西。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文科。
虽然在以前,文科不受重视,甚至被很多人当作曲线救国的选择,但在未来,文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科是真正教你看到问题的学科,理科是教你解决问题的。
在未来,人的价值,就是创造从0到1的“idea”,你要先能看到问题,1之后的解决问题就可以交给AI了。
当然并不是要求理科生都转而申请文科,而是说每个学生,都要学习文科知识,就像我的母校哥大,不管什么专业的学生,进来之后Core Curriculum(核心课程)都是必须的,而这些核心课程中涵盖大量的文科课程。
而对于那些拼命卷计算机、统计、金融等眼下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许要停下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思考到底自己要什么了。
很多家长问我未来留学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可以用ChatGPT做申请,不再需要顾问老师了?
在我看来,未来顾问行业依然会存在,AI虽然擅长写文章,甚至可以产出创造性的文章,但你的人生故事并不是AI擅长的。
尤其是“如何寻找热情,如何爱这个世界”这种大命题,并不是AI能帮你的,甚至很多学校也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就需要各位家长思考:
你是否能从容不迫地适应未来?
你是否可以帮助孩子看得更长,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