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革命:从ChatGPT到金融市场的人生财富密码
研博论文

AI革命:从ChatGPT到金融市场的人生财富密码

文章讨论了2022年元宇宙概念的火热程度和2023年人工智能(AI)成为市场焦点的现象。ChatGPT作为AI的代表,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软件服务等。然而,AI技术也可能引发失业问题,对白领阶层造成较大威胁。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华尔街金融收割术的思考,认为其是影响股市波动的重要因素,需要警惕其风险。
ChatGPT时代:宏观与微观的历史观照
研博论文

ChatGPT时代:宏观与微观的历史观照

这篇文章通过微观历史、新文化史、投研等多角度,探讨了大语言模型ChatGPT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文章首先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孔飞力的《叫魂》为例,展现其在社会各阶级心理与意图、官僚体系以及君主制度等方面的深度剖析。其次,讨论了微观历史研究方法,通过王笛教授的研究,说明微观历史能够更好地揭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最后,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大数据在分析宏观问题时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及微观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
ChatGPT准确预测mRNA疫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众望所归新智元2023-10-04 16:22北京新智元2023-10-04 16:22北京
研博论文

ChatGPT准确预测mRNA疫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众望所归新智元2023-10-04 16:22北京新智元2023-10-04 16:22北京

编辑:Aeneas 好困 【新智元导读】20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从而开发出mRNA疫苗。令人吃惊的是,ChatGPT居然押对了。 谁能想到,ChatGPT的预测成真了! 就在刚刚,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炉了。 获奖者是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理由是发现了核苷碱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抗新冠病毒的mRNA疫苗。 mRNA疫苗的开发,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可以说,有了mRNA疫苗后,全球对抗新冠疫情的格局从此改变。 mRNA疫苗技术,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热门,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因为二人的突破性研究,高效的新冠mRNA疫苗得以被快速研发,两人也凭此获得了多项大奖,包括2022年美国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2021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The Lasker Awards)、2023年盖尔德纳奖、唐奖(Tang Prize)、以色列哈维奖(Harvey Prize)等。 要说起来,mRNA疫苗背后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段励志的传奇。 在20多年前,Drew Weissman和Katalin Karikó就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研究mRNA,认为它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2005年,他们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如何改变mRNA,以便在治疗上使用它,并开发了一种有效的策略,允许mRNA被输送到体内,以到达正确的目标。 在他们之前,为预防传染病而开发的mRNA疫苗并不能有效、安全地刺激动物模型中的保护性免疫系统反应。2005年的研究和随后的发现,促使了动物和人体试验的成功。 居然被ChatGPT押中了? 结果一宣布,网友们就激动地奔走相告——居!然!押!中!了! 而押中结果的ChatGPT,在其中就更「显眼」了。 此前,Nature最新文章称,微调后的大模型,包括ChatGPT在内,都能大大增强预测诺奖得主的能力。 在9.30的文章中,我们曾拿着这样的提示去问ChatGPT:「给出尚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在世科学家,在化学、物理、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三大发现」。 结合最新的必应联网功能后,ChatGPT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 – mRNA疫苗的开发:为COVID-19快速开发和部署mRNA疫苗是一项不朽的成就。「虽然一些科学家获得了认可,但其他科学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让ChatGPT预测2023诺奖得主时,它根据网络搜索结果,没有给出真正答案,再次强调「一些化学家预测,mRNA疫苗的开发可能会获得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 四舍五入,就算ChatGPT押中了啊! mRNA研究在30年前曾遭冷遇 现场,主讲人介绍了mRNA对于延缓新冠疫情的意义。 在我们的细胞中,编码在DNA中的遗传信息被转移到信使RNA(mRNA)中,信使RNA(mRNA)被用作蛋白质生产的模板。 在1980年代,引入了无需细胞培养即可生产mRNA的有效方法,称为体外转录。这一决定性的一步,加速了分子生物学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的发展。 将mRNA技术用于疫苗和治疗目的的想法也开始酝酿,但障碍仍然存在。体外转录的mRNA被认为不稳定且难以递送,需要开发复杂的载体脂质系统来封装mRNA。 此外,体外产生的mRNA会引起炎症反应。因此,开发用于临床目的的mRNA技术起初是很困难的。 这些障碍并没有阻止Katalin Karikó。 在1990年代初期,当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时,她始终希望能实现用mRNA作为治疗药物的愿景,但在说服资助者上,她遇到了困难。 她的同事、免疫学家Drew...
ChatGPT产生版权纠纷的可能与不可能中国日报网2023-02-20 15:03中国日报网2023-02-20 15:03
研博论文

ChatGPT产生版权纠纷的可能与不可能中国日报网2023-02-20 15:03中国日报网2023-02-20 15:03

ChatGPT作为语言模型人机沟通产品在信息市场的投放,迅速形成全球性新话题场域,引发包括经济投资界、政治公共话语界、跨语际文化思考者乃至宗教信仰者们的普遍关注。当作为场域存在时,人们更多地关注这一产品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各种可能性,不仅限于制度化的规范和梳理,哪怕是超越了现有的伦理道德而进入想象空间,都未尝不可。但作为规则或者规则假设,则需要从现有的法律规则出发去考量,考量的范围需要回溯到这一语言模型的数据训练原理、社会分工参与以及外部成果呈现等三个阶段。这里最直接和最相关的调整规则,不是约定商业获利模式的合同法,也不是提问者与计算机软件权利人OpenAI公司之间冗长的用户协议,而是版权法。 版权法贯穿了ChatGPT语言模型的全过程,包括上述三个阶段。据此,给法律界提供了一个恰当且具有公共性的维度。由于国家主权的客观存在并随着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版权产品的市场交易和法律管制,普遍存在地域性问题。ChatGPT的用户协议里面约定了发生版权或使用法律纠纷的管辖权、审判地和法律选择均以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为中心,因此,跨国际应用所产生的版权法律问题,涉及到国际私法中的冲突规范以及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等复杂问题。为获得更为准确的版权法分析结论,我们有必要将分析框架和分析准则设定为中国版权法,即中国著作权法。需要记住的是,这只是一个假定。 遵循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的要求,在固定了大前提框架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审视ChatGPT人机对话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用程序员的语言来描述这一工作,可以表达为“输入”与“输出”。输入过程按照Stephen Wolfram的解释,是一个从基础模型概念到构造神经网络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内部学习过程,需要语言训练和知识筛选以及大量语料的参与。从人的角度而言,这一过程偏向于物料搅拌的过程,情感审美、价值观念和信仰偏好并未参与其中。在该过程中可能出现语料基于主权壁垒、语言区隔、数量大小的偏差,最终导致输出结论的偏差;甚至可能出现为达到某种目标,大量人为制造语料进而引导结论的隐秘行为。在这种隐秘行为之下,语料制造者或者作品作者更为看重的并非版权而是版权之外的其他目标。因此,放弃版权而促进语料参与ChatGPT语言模型工作显然是更佳的战斗策略。以侵犯版权为由去追究该计算机软件权利人的侵权责任,或者投入法律资源以满足繁复投诉要求,都不是优质选项。特别是在我们将该场域视为舆论争夺和价值观较量的新兴领域的条件之下,版权责任问题往往可以通由其他方式得以高效解决。从“输入”过程的特性来看,语言训练的过程不大可能产生侵犯版权的问题,理由是,这一过程具有内部属性。我们将训练行为和语料采集行为作区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之下,破坏他人的版权保护技术措施而获得作为训练语料的作品,当然可能构成侵权。但如果是搜索、获取已经发表并未采取接触保护技术措施的作品,进而作语言训练并建立内部知识结构,则这一阶段不具有侵权的可能性。 人机对话过程的“输入”,还需要有提问者的参与,这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问题本身不会有侵犯他人版权的法律风险,但可能存在被机器收集个人信息的数据风险。数据不平等不单单存在于机器语言的训练过程,也存在提问者与ChatGPT之间。除了作为算法的存在,ChatGPT还是一个海量的数据库,而且跨语言。根据使用者的调查并向ChatGPT征询,ChatGPT目前对提问的回答,其答案的方向仍然基于问题的语言,并不做跨语际回复。语言包含价值和价值冲突,ChatGPT作为机器或者软件,无法作出人类的价值判断或情绪表达。提问者所使用的语言,成为重要的个人数据,当提问足够多的时候,对话软件可以对用户画像并可能投其所好,甚至有意误导。如此一来,不同人哪怕提出同一个问题,ChatGPT给出的回复完全可能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当这些个人数据足以影响到个体隐私或者声誉等利益的时候,作为收集者和商业利用者的软件平台ChatGPT可能需要承担包括财产和精神上的民事责任。 作为结论的“输出”,由于具有明显的外部显示性,成为版权法观察者的重点。从外观来看,ChatGPT的输出结果是文字表达,法律性质上属于较为明显的文字作品。按照实质性相似判断规则进行比对,再加上文字重复率的量化计算,很容易判断是否构成对版权作品的侵权。OpenAI公司并不否认自己产品的输出成果可能会侵犯到他人作品的版权,在作出权利声明的同时提供了明确的投诉路径和解决方案。通过实验,ChatGPT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类似的回复。免除侵权责任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合理使用制度确保了这一可能性的实现,商业化与否则是是否能够适用合理适用制度的核心构成要件。对OpenAI公司而言,商业盈利是其终极目标,哪怕目前处于不收费的试验阶段,但其Plus收费模式将紧随其后。对用户而言,提出问题、获得答案,具有强烈的个人使用属性,一般不构成商业行为。但如果确有后续的商业使用行为,那么也有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哪怕这一问一答构成了社会分工角度的合作作品,也难以免除其侵权责任。 说在最后的话:ChatGPT提供了新话题场域,但尚不足以构成对版权规范的挑战,更不用说重塑或者重构。说到底,还是人工智能及其成果的话语体系。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康添雄)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