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大模型:挑战、机遇与未来
本科论文

多模态大模型:挑战、机遇与未来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GPT-4对计算机专业的影响及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前景。在产业领域技术升级的背景下,多模态大模型将为计算机专业同学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同时带来诸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一系列新技术红利。尽管多模态大模型的创新门槛高,但在我国计算机行业已有积累的前提下,预计将出现更多对标产品。
AI風暴下的学术诚信
本科论文

AI風暴下的学术诚信

本文主要报道了 ChatGPT 在香港学校的禁止使用以及学生作弊现象。报道指出,香港大明令禁止使用 ChatGPT,而一些港校加入了「AI绞杀大队」来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国外学生也纷纷掀起 ChtGPT 作弊热潮。
人工智能助手助力论文创作:挑战与机遇
本科论文

人工智能助手助力论文创作:挑战与机遇

近日,国内高校学生因使用ChatGPT写作工具引发了热议。各大学术期刊也纷纷发布关于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说明。《暨南学报》和学习期刊鼓励合理使用新技术,同时要求作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时详细解释如何使用及论证自身创作性。ChatGPT是否能写出好的论文仍存在争议,一些高校教师在审核过程中可能难以识别。目前,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写论文的现象正在逐渐普及。
大型语言模型的进化与应用
本科论文

大型语言模型的进化与应用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发展及其在问答、论文写作和代码生成等任务中的优秀表现。然而,随着LLM技术的进步,如何解决其在敏感信息泄露和學生作弊等问题也日益重要。文章介绍了作者团队开发的用于生成高质量合成数据并微调本地离线模型的方法,以解决隐私问题和提高任务性能。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他们对LLM生成文本检测的研究,以及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小学生的论文答辩: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
论文答辩

小学生的论文答辩: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

本文讨论了昆明一所学校举办的小学生论文答辩活动,涵盖了保护生态环境、短视频影响、女性服饰变迁等多个话题。作者认为,答辩不仅是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对现实情境的探究和分析,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这种行为并非“内卷”,而是鼓励和推广探索与发现的素质。
禁用、检查都没用!换个思路,如何让ChatGPT为写作帮忙
本科论文

禁用、检查都没用!换个思路,如何让ChatGPT为写作帮忙

文 | 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ChatGPT诞生后,对于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此前已有很多致力于机器写作的应用程序,但大多限于日常生活交流的写作。相比之下,ChatGPT学术写作造成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 本文所指的“学术写作”,并非专指对某个学术研究项目最终成果的展示与总结,而是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以学术提升为目的、专门训练学生写作技能的各种最终成果,包括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学位论文、创意写作等。 3月23日,美国加州社区学院系统的英语讲师安娜·米尔斯在《美国高等教育纪事》上发表《ChatGPT 变得更好了,这对我们布置的写作作业意味着什么?》一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之于写作的改变、意义与价值。作为从事了17年写作教学的导师,米尔斯于去年8月开始在ChatGPT的开发与试验过程中参与对其新版本的测试,因此对ChatGPT的机理与运作方式、发展变化非常了解。 结合这篇文章,以及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该如何使用ChatGPT为大学教育中的学术写作服务。 GPT-4的写作能力更加强大 3月15日,ChatGPT的母公司OpenAI正式发布了ChatGPT的“升级版本”GPT-4。而当米尔斯将GPT-4相对复杂的响应与其前身GPT-3进行比较时,她深感惊讶和恐惧,因为GPT-4生成的文章更加精确、清晰,也不那么乏味,并且更具实质性地显示了观点之间的联系。 她做了一个真实的事例对比——要求两代ChatGPT对《大西洋月刊》上的同一篇文章作出总结。结果发现,GPT-4的文章内容更加精准,提供了更多信息,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而且,文章摘要在句子结构和单词选择方面具有更大的多样性。 总体上看,GPT-4可以做一些早期版本不擅长的事情,比如合并引语。特别是其语句的语法复杂性有了很大改进,未来的版本也会更好地复制单个作者的语法和错误模式,即如果给它植入某人的写作风格特点(包括出现一些语法错误),它就可以写出一篇带有那个人特点(包括会有一些语法错误)的文章。它可以生成图像的文本分析,也有公司正在研究可以描述视频的人工智能。 米尔斯说,尽管GPT-4越来越复杂,但自己的惊讶和恐惧在约一周后就消失了。 因为它的理解力依旧有限,模型虽好,但输出结果仍经常简单化和公式化,这一点与旧版本相同,且这个版本有时会编造事实和来源,其输出内容也包含一些推理和分析错误。 即便如此,GPT-4显示的强大能力依旧值得关注与重视。正如米尔斯所说,作为大学教师,我们需要慎重考虑GPT-4的新变化对教学方式而言意味着什么。 面对人工智能,人类应放下傲慢 我注意到,面对人工智能,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即不少人总是试图针对人工智能当下并不擅长的领域进行测试或试探,当人工智能表现出不能、无能乃至出错时,他们便会嘲笑人工智能并以此证明其与人类的差距还很大。事实上,GPT-4的强大已经在告诫我们,人工智能在当下的不能、无能乃至错误,不过是人类还没有给予其足够的数据。否则,它释放出的能量将远远超过人们的期待。 即便在当下,努力搞清楚GPT-4不能做什么也几乎是徒劳且无意义的,更好地了解它并探讨其使用价值才更具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避免两种常见的倾向。 一是阻止学生使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很多人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非常擅长个人叙述和普通知识的传播,有时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事实上,在技术发达的今天,除非断网或强力屏蔽,否则这种阻止将是徒劳的。 二是期待软件检测生成文本。显而易见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和人类书写的文章将会越来越难以区分。因为学生可以将其过去的论文模型输入人工智能程序,并让它以这种风格生成草稿。换言之,ChatGPT在被植入写作特点(包括错误)后,就能写出(故意)带有错误的文章。 要知道,教师往往通过学术语言是否太过流利判定一篇文章是否是ChatGPT所为,但今后无论靠人工还是靠设备,这种方式都将难以见效。现有的OpenAI分类器以及GPTZero等生成文本检测器,已被证明经常将人类书写的文本识别为“可能是 AI”。这种误报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控。 站在ChatGPT的肩膀上超越它 如果让学生试着使用ChatGPT,或许人类能站在它的肩膀上并超越它。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并将人工智能提供的最简单答案作为学生思考和阐明观点的起点。最起码,利用人工智能可以缩短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比如,ChatGPT构建逻辑论证的能力还不尽如人意,为此,表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作业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思考才能完成。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索人工智能的本质和风险。米尔斯提出,教师不能等到自认为是专家时,才在课程中讨论人工智能,而应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了解它。人工智能的能力发展太快,高等教育无法驻足等候。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一道探求ChatGPT和其他语言模型可以做什么,以及是否想使用它们或如何使用它们,并帮助学生做好准备。 总之,直面人工智能的现状,并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才是人类应该有的态度。 更新ChatGPT语境下的评判标准 在ChatGPT时代,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学术写作,那学生为何还要努力学习这种本领呢? 这牵涉到了我们应如何看待ChatGPT语境下的写作,以及评判标准的问题。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ChatGPT,我们更需要反思过去的写作,并由此进入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相应评判标准的新时代。 首先,要改变过去的评分原则与评价标准。如果ChatGPT可以产出流畅但乏味的文章,那么语言是否流畅就不应是评价文章好坏的重要指标了。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展示一种综合能力,并要求他们用独特的视角和智慧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展示自己的思想观点。 其次,要强调学生关注写作的动机与价值。我们应更多地让学生了解写作行为本身的重要价值,并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当下人们看重的往往是已经完成的文本,但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写作的过程,同时告诉学生,写作练习是大学智性发展的核心所在,将会给他们带来巨大回报,为此要更加鼓励学生主动写作。 最后,要更加重视文章的原创性与独特性。目前,虽然GPT-4已经可以对某些原创的批判性思维结果进行一定的模仿,但尚未产生真正的原创性内容。因此,追求学术文章的原创性与独特性将是未来写作的重中之重。 让学生热爱写作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原创性与独特性的写作环境呢?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具备了原创性与独特性的写作能力呢? 第一,具有辨识能力。应教导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到处是看似权威的胡言乱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大都处于基础的学术写作阶段,特别容易被ChatGPT生成文本中那些看似雄辩和权威的口才所吸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发现ChatGPT写得很好、看似有据可查的废话,更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第二,讲究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进入既有趣也有意义的写作过程中,试着让他们把主题与现实情况联系起来。让他们看到彼此间只有通过语言与文字进行交流,才能使写作过程更有价值。而且,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厘清思路,找到发声点。 第三,关注写作过程。如果写作源自自觉自愿,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去写作,而不是求助于文本生成器。教师要对学生写作中的构思、起草、修改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及时的反馈,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过程充满个性化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原创性”或许会自然产生。 总之,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写作,激发个人的内在动力,这才是防止人们滥用人工智能的最有效方法。 《中国科学报》 (2023-04-04 第3版 大学观察) 举报/反馈
面对ChatGPT,教材仍然是最好的入门书,同济医院医学教材主编全国医院第一
研博论文

面对ChatGPT,教材仍然是最好的入门书,同济医院医学教材主编全国医院第一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童萱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生这个职业会消失吗?我们未来医生需要什么技能?5月5日,被誉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名单揭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6位受聘主编共同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在阅读医学教材 “人工智能存在界限和偏见,背后需要有鉴别力的人。只有医生和人工智能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更高效、更准确和更贴近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说。 “未来,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民卫生出版社修订的这套教材将告诉我们培养未来医学人才要基于最根本的临床诊断,规范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注于患者身心健康仍然是根本。”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表示。 《外科学》主编陈孝平院士认为,认真编写“干细胞”教材,培养具有“干细胞”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才,指的是既要培养拥有高水平医学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的医学人才,让医学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医学人的温度可能是医生这个职业无法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决定因素。 《妇产学科》主编马丁院士指出,“科学从问题开始”,人工智能是基于现有的知识进行信息搜索和处理,但医学很多时候要探索未知、攻克难题。医学教材不仅要反映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最新进展,也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且深入地思考,触摸到医学的根本,追求用基于中国人的原创性贡献推动医学发展。 《儿科学》主编罗小平教授表示,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未来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医学教材要培养学生全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为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康复医学》主编黄晓琳教授表示,“机器人+康复”的发展非常迅速,虽然并不能完全取代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但高强度训练、情景模拟、客观量化数据等已经显现出人工智能的优势。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更新,教材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条件。 《老年病学》主编张存泰教授认为,未来将会是人工智能辅助看病,医生专注看人。医学教材要打破专科之间的各自为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未来的医生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 参会专家合影 据悉,华中大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马丁院士等5位专家受聘为《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康复医学》教材主编,另7位专家受聘为《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传染病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营养学》教材副主编。主编、副主编总人数排名全国综合医院第一。 同济医院一贯重视医学教材的编写,并在此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底蕴,在裘法祖院士的带领下,几代同济人严谨治学、笔耕不辍,主编、主译医学专著、各类教材700余本,多年来牢牢占据国内医学教育领域教材编写的核心地位。 (图片由同济医院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论文创作边界何在?
本科论文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论文创作边界何在?

近日,国内高校学生因使用ChatGPT写作工具引发了讨论。学术期刊也开始明确规定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情况。尽管有人认为使用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担忧其影响文章的创新性和作者的创作性。针对此现象,有高校教师表示在审稿时难以区分人工和机器创作,因此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仍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