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时代的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与超越
期刊论文

ChatGPT时代的挑战与对策: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与超越

ChatGPT的快速普及引发了关于其在教育和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影响的讨论。尽管在许多领域它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也有人担忧其可能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采取必要的行动,包括帮助人们,尤其是学生,正确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好地培养专业教师人才、优化课程设置和编写教材等。
跃迁一手到四手信息解析
期刊论文

跃迁一手到四手信息解析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信息传递的四个等级,即一手、二手、三手和四手信息。一手信息是由源头直接传递的信息,而四手信息则是经过多次传递和改编后的信息。在当下,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同时也更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和扭曲的现象。因此,了解信息的传递过程和规律,对于我们获取准确信息、避免信息误导具有重要意义。
ChatGPT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十篇统计学论文
期刊论文

ChatGPT认为最有影响力的十篇统计学论文

ChatGPT在知识风暴、代码编写、英文润色等学术应用方面具有优异表现,适合成为每个科研人必备的学术小助手。如简单输入如下指令:“列举10篇最有影响力的统计学论文并作简要介绍”,就会得到后文的回答。社科学术汇也组织了《ChatGPT提示词工程学术应用》课程,以利用ChatGPT提升Stata、Python代码编写及英文润色等效率,可以转发本推文可以获得8折优惠。 Fisher, R. A. (192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 Oliver and Boyd.这篇论文是统计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介绍了许多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该论文对于统计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Neyman, J., & Pearson, E. S. (1928). “On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ertain Test Criteria for Purposes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 Biometrika.这篇论文提出了假设检验的概念和方法,成为了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该论文还提出了显著性水平和功效的概念,对于统计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贡献。Hotelling, H. (1933). “Analysis of a Complex of Statistical Variables into Principal Components”....
ChatGPT对科技期刊意味着什么
期刊论文

ChatGPT对科技期刊意味着什么

近日参加了本社主办的辩论赛,围绕“借助ChatGPT撰写的论文能否在学术期刊发表”,作为反方三辩陈述观点。 作为一名辩论赛的新兵,除了对辩题本身的思考外,能做的就是恶补各种辩论赛的理论知识,以及怒刷各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视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辩论赛的特点,那就是——辩论赛争论的焦点,是对辩题的价值判断。 与价值判断相对的,是技术判断。借用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对概念,会更好理解。前者注重手段、条件、形式和程序,强调结果和效益的最大化;而后者注重目的、理想、内容和实质,强调行为背后真正的价值和含义。从实践层面来看,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现实支撑,二者互为根据、相互支撑。 比如说,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新加坡国立大学迎战武汉大学,辩题是“是否可以成败论英雄”。如果进行技术判断,那么讨论的就是“如何在论英雄中有效地运用成败指标”;如果进行价值判断,那么讨论就变成了“以成败论英雄是否对社会发展有益”——双方恰恰是选择了后者展开己方的立论。 无独有偶,今年两会后,李强总理在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时提出,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于是,我从学术研究、学术传播的价值出发,比照在学术研究中使用ChatGPT可能对社会价值体系带来的冲击,形成了三辩的辩词。并针对比赛当天正方一辩提出的“ChatGPT可以让论文变得更好”“ChatGPT可以给作者带来便利”“ChatGPT已经成为目前的潮流”三个方面,进行了攻辩。 三辩词 对方辩友问我,我会如何合理使用ChatGPT。我的回答是,我不会使用ChatGPT。因为用未授权的语料训练它,违反我国刑法;生成的作品没有原创性,违反我国著作权法。 对方辩友还说,ChatGPT是目前的潮流。历史长河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例子太多了,短时的兴盛,就能断言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吗? 对方辩友还说,ChatGPT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技术性工作。这让我想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调整粮食定量的报告送到总理那里,已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的周总理,依然亲自逐个数据审核修改;保健护士心疼地说:这些技术性工作,就不能让其他人做吗;总理严肃地说:我不亲自算一算,怎么能知道底细呢? 我方一辩已经充分论证,ChatGPT只是给作者带来了一些所谓的便利,却把原本应由作者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编辑和审稿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的整体效率。 我方反对借助ChatGPT撰写论文,原因之一是,这背离学术研究“理性批判”的基本要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仅仅被动接受,不去主动思考,只会迷失于信息的汪洋大海。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源于一代代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离开了对事物内在关系的辩证思考,只会在现象层面人云亦云的ChatGPT,如何能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呢? 第二,发表借助ChatGPT撰写的论文,背离学术传播的文化使命。学术研究向来不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术期刊除了传播最新发现之外,也要倡导锲而不舍攻坚克难的科学家精神。如果期刊任由劣币借着所谓的“高效率”去驱逐良币,又何谈维护健康而有活力的学术生态,何谈学术的进步与发展呢? 第三,借助ChatGPT撰写论文,无法回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就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需要学习语料才能给出回答的ChatGPT,能够回答时代之问吗?发表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又能够解决时代交给我们的哪一个课题呢? 第四,发表借助ChatGPT撰写的论文,背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人类文明的基础。多劳者多得,是对勤劳者的褒奖;不劳而获,是对懒惰者的唾弃。我们通过撰写论文的劳动,获得了能力的提升,又以这样的能力,在新劳动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在人类智慧的最先端——学术研究领域,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身为劳动者的主体责任。 对方辩友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事实,那就是目前的人类文明仍旧非常幼小。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人们吃不饱饭,社会治理水平极度低下,动乱频发。如果我们认为人类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功成身退,让ChatGPT来替我们干活儿的话,我们就将永远停留在这个低级阶段。地球摇篮之外,还有星辰大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辩论赛结束后,对双方观点进行复盘,发现还有一些问题,是比赛时没有抓住机会说清楚的,一并总结吧。 ChatGPT作为一种新事物,天生有“拥抱创新”的道德豁免权。我国激波风洞的奠基人俞鸿儒院士,对“创新”有一组精到的评价:“创”是前所未有,而“新”——新衣服可能是买来的,相同的东西多得不得了;“新”这一层面的技术革新、小窍门、科技化建议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从“0”到“1”的“创”。 ChatGPT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直是其重要卖点。“效率”很重要,但当成价值来追求,就要出问题。这是因为,要先有“效”,才谈得上“率”;打头的“1”得是正数,后面的“0”才有意义。ChatGPT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如果不能获得保证,还需要后续审核的话,“率”越高,“效”越低。 ChatGPT尽管只是人类发明的众多工具的一种,但与广泛用于学术论文撰写的计算器、统计学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工具存在根本性不同。后者提供的结果,100%源于使用者提交的数据,仅仅改变了数据的表现形式;而ChatGPT提供的内容,并非源于使用者提交的数据,而依赖于概率的计算和选择。因此,准确性问题源自其计算模型,解决起来颇有难度。 2023年5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谨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大型语言模型工具,主要顾虑就在于内容的准确性,以及健康数据的安全性。如果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准确性在未来有望提升,但世界卫生组织同时还重申了在设计、开发和部署医疗人工智能时的六条核心原则,第一条便是: “保护人类自主性。” 如何理解“人类的自主性”?自主性并不在于人类要去亲自完成每一项工作,而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源于人,要源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如果说ChatGPT带给我们的便利,仅仅是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而不是让我们产生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那么,即使个体能够在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中短期获益,但从长期来看,整个社会依然不可能有所发展。 马克思主义者大概都听过这句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ChatGPT可以回答问题,但却无法替代学术交流、智慧交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交流和交锋,会丰富每一个人的思想、生命,也会让社会更有活力。 ChatGPT目前最受诟病的,是它会编造一些文献。在我看来,它最糟糕的表现,在古诗写作。古典诗词,“古”是指它需遵循旧的格律,“典”是指它要用“典故”。由于古诗字数少,为了在有限篇幅内,涵盖更多信息,符合格律要求,以助意象的表达和意境的形成,会使用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比如,用“金乌”代替“太阳”,用“金风”代替“秋风”。正因为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会使用同一套“典故”,古诗就不再是4×5或4×7的文字排列游戏,而成为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 即使是现代汉语,ChatGPT生产的内容也远远称不上优质。原因很简单:英汉语的构成逻辑完全不同。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提出,英汉语的本质性差异在于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民族的世界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和文字间的优选关系、词源、词组构造、具体语法等多方面。用英语逻辑生成的汉语内容,必然会丢失汉语独特的空间性特质,从而变成一种穿着汉语衣服却有英语内核的“香蕉语”。这对汉语的独立性,会造成隐秘而长久的损害。不光是汉语,其他各国家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文明的多样性,是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包容的基础。文明的传承创新发展,必须也只能依靠生活在该文明中的人。基于某一种语言的ChatGPT,带给人类文明的,究竟是机遇还是地狱,仍需要仔细观察,谨慎判断。辩论赛大幕已落,尘埃将定,但围绕ChatGPT的思索才刚刚开始。在判断ChatGPT究竟会给科技期刊、学术研究、人类发展带来何种影响时,不得不考虑什么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真正价值。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找到虽坎坷却正确的道路。题图  via  栗东旭《射日》end.  不求闻名,  只为记录;  更新随机,  关注随意。  我就是我,我不是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