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调查:三分之一的博士后正在用ChatGPT新京报2023-10-17 21:03新京报2023-10-17 21:03
未分类

《自然》杂志调查:三分之一的博士后正在用ChatGPT新京报2023-10-17 21:03新京报2023-10-17 21:03

自从ChatGPT推出以来,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使用这个工具协助他们完成日常工作。争议也随之而来,包括人工智能对传统行业的颠覆,重复性脑力工作的失业风险,以及在学术领域可能产生大量低质量论文的担忧。 《乞丐博士》(With Honors,1994)剧照。 《自然》杂志在今年6月和7月的全球博士后调查中加入了关于人工智能使用情况的问题,结果发现,31%的受访者表示平时使用聊天机器人。但是67%的人并不觉得人工智能改变了他们的日常工作或职业计划。在使用聊天机器人的人中,43%的人每周使用一次,只有17%每天使用。 相比于其他领域,博士后使用ChatGPT的比例是否超过了平均水平?调查认为很难判断得出结论。根据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今年7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美国有24%的人称自己听说也使用过ChatGPT,而在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至接近三分之一。此外,今年4月对瑞典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894名受访者中有35%定期使用ChatGPT。5月在日本的调查发现,32%的日本大学生称他们会使用ChatGPT。 调查显示,博士后使用ChatGPT最常见的用途是完善文本(63%)。使用频率最高的研究领域是工程学(44%)和社会科学(41%),相对来说,生物医学和临床科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员很少在工作中使用AI聊天机器人(29%)。 《自然》杂志调查博士后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情况。(图源:《自然》杂志网站) 例如,来自巴西的博士后Rafael Bretas使用ChatGPT帮助纠正书面日语的用法。尽管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日语说得很好,但他对书面日语的某些方面(比如严格的礼貌等级)仍然感到困惑。现在,他现在每天都使用ChatGPT写书面日语,他认为人工智能为他节省了大量时间和挫折感。 香港理工大学的放射学博士后研究员Xinzhi Teng表示,他每天都使用聊天机器人来完善文本,因为英语并非他的母语。他可能会请ChatGPT润色一个段落,使其听起来“地道和专业”,或者从摘要中生成标题的建议。同时,他会仔细检查聊天机器人的建议,确保其内容合理且符合写作风格。他表示,这个工具为他节省了之前可能会花在专业编辑服务上的费用。 《自然》杂志调查报告显示,使用ChatGPT的博士后中有56%用它们来生成、编辑和排除代码错误。丹麦的考古学博士后Iza Romanowska使用计算模型来研究古代社会。因为她是自学编程的,所以她的代码可能有些特殊,ChatGPT帮助她编辑代码,在不影响代码运行方式的情况下有助于其他人阅读。”她补充说,这种方式对透明度也有好处,因为许多临时编码者可能会把整理代码的工作视为开源发布的阻碍。 学术界对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存在着“令人震惊的怀疑态度”,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Emery Berger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指出。他认为,那些批评聊天机器人的人往往甚至从未尝试过使用它们。而当他们尝试使用时,他们往往关注问题,而不是试图理解这项技术的革命性能力。 科幻纪录片《我们需要谈谈》(AI We Need To Talk About A.I.,2020)画面。 学术界对人工智能的保守态度和滞后性也体现在学术机构的反馈。在对瑞典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他们的学术机构是否有关于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的正式指南和指导意见。“我的大学唯一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不得在任何学术评估中使用ChatGPT,比如作业或考试。”考古学博士后Romanowska说道,她认为学术机构的这种反应“相当天真”:“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的工具。我们都将用它来工作,假装它不存在不会改变这一现实。” 大多数受访的博士后都认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是消除学术工作中乏味工作的极好工具。但,受访者也承认了这一工具的局限性,比如,ChatGPT会引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论文。受访者表示,如果用户变得懒惰并过于依赖聊天机器人,事情当然会出错。毕竟,学术工作需要时间、深思熟虑和创造力,人工智能无法做到这一点,而这正是学术从业者的核心工作。 参考资料: (1)How ChatGPT is transforming the postdoc experien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3235-8 编译/李永博 编辑/罗东 校对/柳宝庆 举报/反馈
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科技巨变下,我们如何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本科论文

从ChatGPT到文心一言,科技巨变下,我们如何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大家看到了吗?万众瞩目的ChatGPT-4又一次引爆全网!GPT-4在之前轰动世界的版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的升级,是个超大的多模态模型,“可以五分钟之内写一个短篇小说,也可以瞬间修改好1万字的程序文档中的bug”。、 没多久,3月16日,百度的“文心一言”正式推出,百度的发布人这样介绍这款产品:“文心一言,是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是在ERNIE及PLATO系列模型的基础上研发的。它的关键技术包括有监督精调、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提示、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很明显,这是中国版的CHAT GPT.很多‬PPT‬小能手‬在‬朋友圈‬调侃‬:要失业‬了‬!! 两款产品不仅可以输入文字,还可以输入图像,它们大胆放出狂言“在各种专业和学术基准上和人类相当”。 可怕吗?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个地步了,人类逐步被替代,而我们的教育还在疯狂内卷,卷什么?有意义吗?我们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竟然被官媒劝说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有人说,我们不怕脱去孔乙己的长衫,我们也不怕走基层打螺丝,我们怕的是终于有一天我们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读完大学,然后脱下来袍子之后却变成了骆驼祥子,任凭如何努力都终究过着悲惨的一生。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无论我们穿不穿长衫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的教育的卷卷来卷去培养的都是什么呢?尤其是大量的文科生,不是文科生不好的意思,我是觉得没有意义。 早上看到妈妈群里一个妈妈大讲特讲她的鸡娃经验,怎么提高古汉语成绩,怎么提分…我真的觉得毫无意义。百无一用的古汉语,不知道要花费孩子那么多时间干什么?而作为未来科技支撑的科学课,变成课程,至今没有纳入基础教育中。 一个普通的基层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真的需要你去用大学时间四年时间去读书学理论吗?真的需要古汉语的毕业生吗?一个读了四年公共事业管理的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如果考不上公务员,她还能做什么? 另外,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上升的通道还是应该保持开放的,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歌颂那个烟草公司三代! 我觉得这个作者,这个媒体但凡有一点点良心,但凡有一点点职业素质,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烟草公司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知道那是一个好部门,是一个油水多的肥差,记者大个人了编辑这篇文章的时候竟然说的这个职业艰苦卓绝了?这明明是垄断,这明明是家族占坑啊,这明明是一个社会毒瘤,竟然被你歌颂成了艰苦卓绝的薪火相传。我觉得这样的媒体这样的记者编辑人,他应该丢掉饭碗,他就是我们说的那种闭着眼睛不分青红皂白歌功颂德的那种人。 董明珠昨天说,大学生去基层没什么可怕的,去打螺丝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这个人去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现象。 大学生打螺丝没问题,问题是大螺丝都需要本科生了,那就有问题了。毕竟现在外卖快递滴滴,司机已经有300,000的研究生博士生毕业了都去做这个,以前我们可能认为是短期的暑期工,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过渡,但是现在看来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长期工。 如果真的那么多的博士硕士本科生毕业后只能去送快递只能去打螺丝,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应该反思?那么多年的读书生涯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还是几句话–尽早分流,最好初中毕业就给孩子分流,然后整个家庭父母的观念,国家应该增加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提高职业尊严。同时在我们的教育者开展科学,编程的项目,更新学科知识,更新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学有所用。
揭秘!AI行业劳动者月薪究竟几何?大模型热潮下,高薪专精人才究竟藏在哪?”
本科论文

揭秘!AI行业劳动者月薪究竟几何?大模型热潮下,高薪专精人才究竟藏在哪?”

本文通过策划问答活动,揭示了AI行业劳动者的收入及工作情况。AI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模型工程师需求增长,但高成本使得该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提高。AIGC算法工程师的工作包括跟踪前沿知识、研究开发算法、评估验证模型以及与数据和工程人员协作等。文中还提到,该领域的薪资待遇显著,非985背景的应届毕业生机会较少,资深工程师收入差异大。此外,视觉识别大模型工程师的工作涉及深度学习模型设计、优化训练和多模态预训练。随着技术进步,AIGC将在更多领域有突破性应用,但门槛也相应提高。
中公教育2022年业绩说明会:AI教学探讨与业务展望
本科论文

中公教育2022年业绩说明会:AI教学探讨与业务展望

中公教育近日举行了2022年度业绩说明会,就AI布局、学员退费延期、直播电商及乡村振兴等新业务等问题进行了回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AI教学任务的探索,并启动了"修复整固行动",以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此外,随着市场回暖,公司线下培训班次逐步恢复,并将在线下线上两个市场同時发力,推动业务回归正轨。未来两年,中公教育将聚焦就业人才培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选择。
ChatGPT时代:学生依赖人工智能冲击教授权威引担忧
未分类

ChatGPT时代:学生依赖人工智能冲击教授权威引担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GPT生成论文、完成计算等任务,引起学术界关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担忧。然而,有些教授对学生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忽略学生使用GPT的证据,甚至在学校评分系统上恶意评论。事实上,GPT生成的内容很容易被识别为“AI生成”,因此学生在使用GPT时需谨慎。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大学教育该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
本科论文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大学教育该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

ChatGPT时代已经来了!未来5-10年,AI能够在大多数人类工作岗位上表现得比人类更好。就教育而言,如何应对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在AI时代,大学生如何比机器更有竞争力?今天(7月5日),在同济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发展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给大学教育敲响警钟。 其实,自ChatGPT推出以来,相关讨论从未停止。 尽管当前有不少国家和高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ChatGPT等工具,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应当敢于让学生去用大模型做作业、写论文。“大模型为新一代AI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只有让学生从入学早期就有机会在这些机器上反复磨、玩,学生才能跟上形势、适应未来。”随之而来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放眼国内,目前又有多少高校能够拿出超高计算密度、超大规模算力和超快训练速度的智能算力平台给学生使用呢? 多位学者谈到,算力的落后、大模型的落后不仅在技术层面掣肘行业革新的步伐,也在制约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培养。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 国内外目前在大模型上差距几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举出一例。他曾在2022年秋季数字信号处理期末考试中进行测试,作为考生的ChatGPT4在满分为100分的考卷中答出了90分的好成绩。郑南宁坦言,这已经是严格打分的结果。如果这是一位人类考生,同样的答卷他可以给到94分。而面对同一份答卷,某国内大模型却仅仅考了7分。 “从全球范围看来,确实,属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浪潮来了。国内外的‘政、商、产、学、研’都在关注、投入这一领域,很多地方都在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这确实是一个风口。”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直言,大模型的背后是通用人工智能。 以ChatGPT为例,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超大算力的支持。比如,在大模型训练时,微软专门打造的超级计算装置,使用了1万张A100 GPU卡,耗时一个月,才完成1700多亿参数的Chatgpt3的训练。高文说,如果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鹏城云脑II,需要四千块A100 GPU卡耗时两个半月的时间。 “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当属算力不够。”他谈到,目前大模型的启动有“热启动”和“冷启动”两种。所谓“热启动”,就是基于GPT已经给定的结果“喂”数据往上涨;“冷启动”则是完全依赖自己将数据清洗完毕,一点点去训练。 “现在,国内做‘热启动’的很多,真正能够做‘冷启动’的很少,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高文感慨。 比如,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我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依旧很大,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依旧基础薄弱,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领先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还不够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鹏城实验室正推出鹏城·脑海大模型计划。目标是打造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可控、安全可控、开源开放的自然语言训练大模型底座,参数级别达2000亿,性能对标ChatGPT。今年8月,鹏城·脑海大模型将完成第一阶段的训练。 高文谈到,鹏城实验室将开放基于鹏城·脑海自然语言训练大模型底座的合作,共建国产自主可控与训练大模型生态健康,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智能+”推动专业升级,大学改革已在路上 之所以呼吁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也与行业高端人才的匮乏有关。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为例,有专家谈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数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0%,如今,五年过去了,虽然差距在缩小,但高端人才的缺口依然存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潘云鹤在现场分享了他的一则观察:从杭州“市长杯设计奖”的历届获奖名单上来看,2015年时“创意奖”获得者主要是高校,而到2021年,获奖者中大部分已经是科技型企业。 作为评审,他感慨,虽然高校一直有投稿,但是投稿的内容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形势。“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思考:我们的设计专业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去培养人的话,今后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了;产业已经向智能化转型,而高校培养的人还在进行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 要想在AI时代实现领跑,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现场,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一轮人工智能对于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赋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们呼吁,更多高校携手,培养出更多行业人才。 为了补齐人才短板,2017年至今,我国已有30多个“智能+”专业列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优秀青年创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现有16所高校和2个科研院所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其中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高峰学科设立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牵头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同济大学推进实施“8+2”学科群的建设,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来带动学校整体学科的发展。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的学科群,交叉链接其它9个学科群,发挥了核心赋能的作用,催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新的科技突破的领域。同时,同济大学致力于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了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科教产教结合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体系。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同济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挑战学术诚信
研博论文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挑战学术诚信

近日,国内高校学生因使用ChatGPT写作工具引发热议。多个学术期刊发表说明,倡导合理使用新技术,同时要求作者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时单独提出,并在文章中详细解释论证自身创作性。专家表示,人工智能工具难以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