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掀起全球科技风暴,中国如何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政协委员贺晗给出三大建议
本科论文

ChatGPT掀起全球科技风暴,中国如何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政协委员贺晗给出三大建议

ChatGPT的全球影响力凸显,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我国数字化发展思考。贺晗委员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不完善,存在数据开放不足、开源建设基础薄弱及企业成本高等短板。他建议通过加快数据流通使用、完善开源体系和推动智能算力体系建设来优化生态,并鼓励创新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面对ChatGPT,教材仍然是最好的入门书,同济医院医学教材主编全国医院第一
研博论文

面对ChatGPT,教材仍然是最好的入门书,同济医院医学教材主编全国医院第一

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通讯员 童萱 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医生这个职业会消失吗?我们未来医生需要什么技能?5月5日,被誉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十轮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名单揭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6位受聘主编共同回答了这个问题。 学生在阅读医学教材 “人工智能存在界限和偏见,背后需要有鉴别力的人。只有医生和人工智能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更高效、更准确和更贴近患者需要的医疗服务。”同济医院党委书记王伟说。 “未来,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人民卫生出版社修订的这套教材将告诉我们培养未来医学人才要基于最根本的临床诊断,规范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注于患者身心健康仍然是根本。”同济医院院长刘继红表示。 《外科学》主编陈孝平院士认为,认真编写“干细胞”教材,培养具有“干细胞”知识结构的医学人才,指的是既要培养拥有高水平医学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更要培养具有人文情怀、沟通技巧和社会责任的医学人才,让医学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的学科,医学人的温度可能是医生这个职业无法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的决定因素。 《妇产学科》主编马丁院士指出,“科学从问题开始”,人工智能是基于现有的知识进行信息搜索和处理,但医学很多时候要探索未知、攻克难题。医学教材不仅要反映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最新进展,也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且深入地思考,触摸到医学的根本,追求用基于中国人的原创性贡献推动医学发展。 《儿科学》主编罗小平教授表示,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未来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医学教材要培养学生全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为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康复医学》主编黄晓琳教授表示,“机器人+康复”的发展非常迅速,虽然并不能完全取代康复治疗师的工作,但高强度训练、情景模拟、客观量化数据等已经显现出人工智能的优势。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更新,教材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条件。 《老年病学》主编张存泰教授认为,未来将会是人工智能辅助看病,医生专注看人。医学教材要打破专科之间的各自为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未来的医生将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 参会专家合影 据悉,华中大同济医院陈孝平院士、马丁院士等5位专家受聘为《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康复医学》教材主编,另7位专家受聘为《神经病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肿瘤学》《传染病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营养学》教材副主编。主编、副主编总人数排名全国综合医院第一。 同济医院一贯重视医学教材的编写,并在此领域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底蕴,在裘法祖院士的带领下,几代同济人严谨治学、笔耕不辍,主编、主译医学专著、各类教材700余本,多年来牢牢占据国内医学教育领域教材编写的核心地位。 (图片由同济医院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举报/反馈
如何将LLMs推向通用人工智能?JARVIS带你探索模型协作的新可能🔥
研博论文

如何将LLMs推向通用人工智能?JARVIS带你探索模型协作的新可能🔥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JARVIS项目近期开源,致力于解决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复杂模态信息和任务规划协作上的局限性。该项目通过提出"语言作为LLMs与AI模型的通用接口"的理念,开发了一个连接LLMs和机器学习库的模型协作系统,实现了对不同模态信息的管理和复杂任务的分解执行,展示了LLMs与其他模型协同的强大潜力。感兴趣者可访问项目主页并加入讨论。
院士面对面|李家彪:ChatGPT,改变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研博论文

院士面对面|李家彪:ChatGPT,改变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高中时,我每天晚上,会绕着西湖跑一圈,因为学习压力需要运动来调节,跑的时间长了,也就变成了习惯。”上周五,在“湖州少年科学院”的成立仪式上,海洋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跟湖州五中教育集团仁北校区的学生们,分享了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 02:31 启动仪式后,李家彪接受了钱江晚报的专访。 李家彪院士 在井亭桥附近长大 因为杭州的’水’,可能跟海洋结缘有关 1961年4月,李家彪出生在浙江杭州。他说,自己是土生土长在杭州市中心长大的人。“我在井亭桥附近长大,那个时候杭州的水系非常发达,被认为是东方的威尼斯。因为‘水’,可能也和我后来跟海洋结缘有一定的关系。” 李家彪在1979年参加高考,“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不久,所以在我求学的前半段时间,都是自由生长,那时不像现在这么内卷,学习都是凭着兴趣爱好。” “那个年代,学工学农的时间很多,也给我们的人生拓展了很多的认识和可能,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并不是直接积累知识。”李家彪也在反思,现在的学生需要有那么多学习吗?“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习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积累知识。” 李家彪院士给青少年的寄语 李家彪认为,杭州还有一点非常好,就是西湖的山水、人文底蕴,给人很大的滋养。“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数学好,英语好,心智发展也很重要,在人生未来的成长当中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在很强的焦虑等状态下,要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人文和科学,如何兼顾,是基础教育里的一个重要话题。“没有科学,就没有创造;但是呢,科学要想创造出很好的东西,没有人文素养是没用的。”李家彪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现在的ChatGPT,根本的改变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知识积累这一端变得可以期待,所以我们现在更加需要去做创新方面的训练,所以在基础教育的时候,就要学会批判、学会怀疑。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很难挑战书本上的知识,但到了大学,在更高的认知阶段里,前沿的这些事情很有可能都是错的,如果你不怀疑它是错的,你就没有办法发展,所以创新和批判精神非常重要。” 投入到海洋科学时,它是个年轻的孩子 经过三五十年,我们同步成长 李家彪是杭州人,所以还是想回杭州工作。“杭州有一个海洋研究所,我就选择了海洋研究。我个人差不多是跟海洋科学同步发展的。” 他说,就像家长给孩子选择未来的方向,热门的专业不见得是最好的。“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体会就是,他跟学科同步成长。当他投入到这个学科的时候,它是个年轻的孩子,经过三五十年的发展之后,变得成熟。而不是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很成熟的科学体系,那你只能修补这个体系里的一些漏洞。”当然,李家彪说自己那个时候是误打误撞。 李家彪院士参加北极科考 在李家彪的中学时期,解放路和延安路的交界处,就是现在的百货商店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展板,“上面有华罗庚、李四光等大幅照片,有对他们的介绍,包括他们对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我受到了科学洗礼。”李家彪本科是在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大学里,李家彪念的是地质力学系,“我们系出了多位院士,我是第一个学生院士,还有年轻的老师也成为了院士。” 风雨过后有彩虹 年轻人和管理者都要有耐心,等待积累突破 大洋新船海试启航授旗 年轻时,李家彪经常要进行海洋调查,有时候,一年当中超过三百天在海上。“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好多年,我们那一代人,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困难,我夫人也能接受。” 在一次钴结壳调查航次中,船上的电视抓斗出现故障,工作人员检查了每个部件,就是找不到原因。这时离返航时间只剩几天了,任务还没有完成,李家彪焦急万分。 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工作人员突然跑来告诉李家彪,故障原因找到了,原来是抓斗入水后电池晃动产生位移,压迫了导线。 “成功之后,已经六点多了,我看到有一道彩虹,凤凰般飞在天边。”在李家彪的描述里,这真是“风雨过后有彩虹”。 2010年大年初一,李家彪在印度洋完成了很多困难工作后,看到了美好的日出、彩霞和飞鸟 大洋新船海试现场研讨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李家彪说:“这是我人生新的起点。”作为一位海洋科学家,致力于海洋科技的发展,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国的海洋科学跟中国的其他科学一样,都在快速成长,迅速缩短了和西方的差距,甚至某些领域里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他们的水平。” 李家彪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要给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最近经常被谈论的“35岁”关卡,李家彪认为,既然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一样,那就不要焦虑要有耐心。他认为,不仅仅年轻人要有耐心,管理者也要有耐心,要有一定的耐心等待积累突破。“要学会坐冷板凳,而在这个过程中,内心的丰富也很重要,那些坚韧、豁达、不急不躁、不卑不亢都是很重要的人文素养,不然冷板凳坐不了多长时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