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毕业论文摘要的实现技巧与注意事项
论文润色

撰写毕业论文摘要的实现技巧与注意事项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毕业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摘要的语义精确和结构简明要求,以及论文查重的必要性。文章建议采用第三人称,避免过多专业术语,不添加公式、图片和表格等,以确保摘要的简洁明了。同时,作者强调摘要不仅要满足查重要要求,更要传递论文核心理念和研究成果。
AI时代的知识焦虑:ChatGPT引发的讨论
本科论文

AI时代的知识焦虑:ChatGPT引发的讨论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尤其是对知识精英教育的影响。一部分知识精英对此感到焦虑,甚至可能动摇精英教育的基础。作者认为这种焦虑源于机器能够轻易生产出常规的科学论文,同时这些论文大部分并未被普通读者阅读,因此实际上并无太大价值。而另一方面,机器能够给出的回答虽然可以提供一些 shortcut 的帮助,但却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过程和理解深度。
ChatGPT风靡校园,高校如何应对AI作弊危机
本科论文

ChatGPT风靡校园,高校如何应对AI作弊危机

文章主要讲述了人工智能助手ChatGPT被学生广泛应用于论文写作,引发了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它的强大功能,许多学生可能通过使用ChatGPT来作弊。为此,国内外的学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使用ChatGPT。然而,这种限制并非长久之计,因为学生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绕过这些限制。同时,一些 professors也开始重新设计课程,减少对AI工具的依赖。
ChatGPT风靡全球:AI助力还是作弊神器?
本科论文

ChatGPT风靡全球:AI助力还是作弊神器?

文章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的风靡程度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写作、编程和考试等。自从去年11月推出以来,ChatGPT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它可以辅助人类完成许多任务,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被用于代写论文、作弊等。因此,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采取限制措施,甚至取消论文考核选项,以防止学生利用ChatGPT作弊。此外,一些大学正在研发AI检测工具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大学教育该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
本科论文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大学教育该如何应对冲击和挑战?

ChatGPT时代已经来了!未来5-10年,AI能够在大多数人类工作岗位上表现得比人类更好。就教育而言,如何应对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在AI时代,大学生如何比机器更有竞争力?今天(7月5日),在同济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发展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给大学教育敲响警钟。 其实,自ChatGPT推出以来,相关讨论从未停止。 尽管当前有不少国家和高校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ChatGPT等工具,但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应当敢于让学生去用大模型做作业、写论文。“大模型为新一代AI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基础,只有让学生从入学早期就有机会在这些机器上反复磨、玩,学生才能跟上形势、适应未来。”随之而来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放眼国内,目前又有多少高校能够拿出超高计算密度、超大规模算力和超快训练速度的智能算力平台给学生使用呢? 多位学者谈到,算力的落后、大模型的落后不仅在技术层面掣肘行业革新的步伐,也在制约着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培养。 ChatGPT4参加大学期末考拿下90分 国内外目前在大模型上差距几何?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郑南宁举出一例。他曾在2022年秋季数字信号处理期末考试中进行测试,作为考生的ChatGPT4在满分为100分的考卷中答出了90分的好成绩。郑南宁坦言,这已经是严格打分的结果。如果这是一位人类考生,同样的答卷他可以给到94分。而面对同一份答卷,某国内大模型却仅仅考了7分。 “从全球范围看来,确实,属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浪潮来了。国内外的‘政、商、产、学、研’都在关注、投入这一领域,很多地方都在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这确实是一个风口。”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直言,大模型的背后是通用人工智能。 以ChatGPT为例,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超大算力的支持。比如,在大模型训练时,微软专门打造的超级计算装置,使用了1万张A100 GPU卡,耗时一个月,才完成1700多亿参数的Chatgpt3的训练。高文说,如果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鹏城云脑II,需要四千块A100 GPU卡耗时两个半月的时间。 “对于我们来讲,最大的挑战当属算力不够。”他谈到,目前大模型的启动有“热启动”和“冷启动”两种。所谓“热启动”,就是基于GPT已经给定的结果“喂”数据往上涨;“冷启动”则是完全依赖自己将数据清洗完毕,一点点去训练。 “现在,国内做‘热启动’的很多,真正能够做‘冷启动’的很少,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高文感慨。 比如,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我国基础理论和原创算法差距依旧很大,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方面依旧基础薄弱,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领先力的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还不够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鹏城实验室正推出鹏城·脑海大模型计划。目标是打造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可控、安全可控、开源开放的自然语言训练大模型底座,参数级别达2000亿,性能对标ChatGPT。今年8月,鹏城·脑海大模型将完成第一阶段的训练。 高文谈到,鹏城实验室将开放基于鹏城·脑海自然语言训练大模型底座的合作,共建国产自主可控与训练大模型生态健康,给年轻人创造机会。 “智能+”推动专业升级,大学改革已在路上 之所以呼吁给年轻人创造机会,也与行业高端人才的匮乏有关。以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为例,有专家谈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数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0%,如今,五年过去了,虽然差距在缩小,但高端人才的缺口依然存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潘云鹤在现场分享了他的一则观察:从杭州“市长杯设计奖”的历届获奖名单上来看,2015年时“创意奖”获得者主要是高校,而到2021年,获奖者中大部分已经是科技型企业。 作为评审,他感慨,虽然高校一直有投稿,但是投稿的内容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形势。“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思考:我们的设计专业如果还按照原来的方式去培养人的话,今后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了;产业已经向智能化转型,而高校培养的人还在进行传统的工业产品设计。” 要想在AI时代实现领跑,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现场,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一轮人工智能对于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赋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他们呼吁,更多高校携手,培养出更多行业人才。 为了补齐人才短板,2017年至今,我国已有30多个“智能+”专业列入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教育部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优秀青年创新人才。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现有16所高校和2个科研院所设置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点,其中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上海市高峰学科设立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点,牵头建设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 据悉,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同济大学推进实施“8+2”学科群的建设,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来带动学校整体学科的发展。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牵头的学科群,交叉链接其它9个学科群,发挥了核心赋能的作用,催生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和新的科技突破的领域。同时,同济大学致力于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建立了融合多学科交叉优势、科教产教结合新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体系。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同济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AI时代下的文学:青年诗人戴薇娜的思考与探索
研博论文

AI时代下的文学:青年诗人戴薇娜的思考与探索

本文介绍了第六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情况,重点采访了新锐青年诗人戴潍坊。她认为,当下科技对文学的影响引发了许多问题,世界正在经历电子化折叠,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日渐沦为濒危艺术。她认为,文学应该以一种隐秘之力,夺回这个世界,新的工具将带来新的词,也可能是更简陋的词,而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可能是“拣选”,即从万千词语库中拣选、锤炼出极度精准的一个词。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论文创作边界何在?
本科论文

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风靡高校,论文创作边界何在?

近日,国内高校学生因使用ChatGPT写作工具引发了讨论。学术期刊也开始明确规定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情况。尽管有人认为使用工具能提高效率,但也担忧其影响文章的创新性和作者的创作性。针对此现象,有高校教师表示在审稿时难以区分人工和机器创作,因此使用人工智能写作工具仍需谨慎。